2016年7月27日 星期三

[點燈]-原始佛教的分裂

A2-                    原始佛教的分裂
                                                    ──  行者 果燦 ──
  
    從釋迦世尊成道至入滅後的一百年左右,是佛教史上的「原始佛教」時期。在此期間,世尊的學說沒有文字記錄,僅憑弟子們的記憶背誦,也就僅有「經藏」和「律藏」兩部份。釋迦世尊入滅之初,佛陀的大弟子摩訶迦業招集五百大阿羅漢「結集」的,基本上是「聲聞法」中的經律二藏。 
    佛滅後一百年至五百年間,一些僧侶對佛教教義、戒律和修行方式等等,有不同理解,開始對僧團的現狀產生了不滿。其中一方只顧個人解脫而出世隱遁山林;另一方主張入世普度眾生,慈悲救世。五百年間,經過數次的「結集」和調整後,佛教分裂成十八至二十個「部派」。同時開始有人將「佛經」用文字記錄下來,也陸續出現了高僧論師的論著,這便是後來的「論藏」。因此後世的《三藏》,便包括了「經、律、論」三部份。佛教也因此從「原始佛教」發展而形成了較為傳統保守的「上座部」(Sthaviravāda),和較為革新寬容的「大眾部」(Mahāsanghika)兩個流派。「部派佛教」時期,「大乘」佛教還隱於山林,尚未興起。
    「上座部」是以《阿含經》等巴利語系經典為主,只重視個人修持解脫,不重利他,被形容為僅能載一人的小車子,故被稱為「小乘」(Hinayāna),其最高果位是「阿羅漢果」。「上座部」保持原始佛教托缽化緣、雨安居、過午不食等等傳統。這一派從原印度北方往南發展至古「師子國」(今「斯里蘭卡」),再傳至古印尼、泰國、柬浦塞、緬甸、老撾、越南,以及我國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等等。據傳,第一位將佛教傳入師子國的,是西元前三世紀,中天竺摩揭陀國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太子摩哂陀比丘。斯里蘭卡羅睺羅法師說:背誦流傳下來的世尊的教法,首次用文字記錄下來,是在西元前一世紀(佛入滅後四百年),是在師子國以巴利文記錄。那就是後來的巴利語《阿含經》(Āgama sūtra)。因為《阿含經》基本上是以當時印度南方方言「巴利語」背誦和記錄,所以被稱為「巴利語系佛教」,也稱為「南傳上座部佛教」或「南傳佛教」。
    「大眾部」是以當時印度北方雅語,或稱文章語的古「梵文」背誦和記錄。這一流派重視利益眾生,自度度人,強調人人都可成佛,被形容為能載眾多人的大車,故被稱為「大乘」(Mahāyāna)。「大乘」雖然不完全由「大眾部」產生,卻是產生自大眾部盛行的區域,其最高果位是「佛果」。「大眾部」主要從恆河流域往北發展,通過西域諸國傳至中國,包括西藏和蒙古,又傳至朝鮮、日本等等。因為是由原梵文的經典翻譯,所以被稱為「梵語系佛教」,亦稱為「北傳大眾部佛教」或「北傳佛教」。
    釋迦世尊住世時,有一位堂弟名「提婆達多」(Devadatta),他是釋尊的叔父斛飯王之子,就是阿難之胞兄。他出家學神通,身具三十相,誦六萬法藏,略有成就後自稱「大師」,自立僧團,反對釋迦世尊,自創「五法」以代替「八正道」。其「五法」為:一,終身穿糞掃衣;二,終身乞食;三,每天僅食中飯;四,終身露宿;五,不食肉類、鹽和酥乳等。此「五法」,實則為「十二頭陀行」的根本法。

    《大智度論》卷第十四中說:「斛飯王子提婆達多。出家學道誦六萬法聚。精進修行滿十二年。其後為供養利故來至佛所。求學神通。佛告憍曇。汝觀五陰無常可以得道。亦得神通。而不為說取通之法。出求舍利弗目揵連乃至五百阿羅漢。皆不為說言。汝當觀五陰無常。可以得道可以得通。不得所求涕泣不樂。到阿難所求學神通。是時。阿難未得他心智。敬其兄故如佛所言以授提婆達多。受學通法入山不久便得五神通。」
    可見他並非佛陀的弟子,佛及佛的阿羅漢弟子也沒有教過他,是他的弟弟阿難「未得他心智。敬其兄故如佛所言以授提婆達多。受學通法入山不久便得五神通。」

    《涅槃經》載:「如來有弟提婆達多,破壞眾僧,出佛身血,害蓮華比丘尼,作五逆罪。」〈智度論〉亦載:「提婆達多,便生惡心,推山壓佛,金剛力士以金剛杵而遙擲之,碎石迸來傷佛足,華色比丘尼呵之,復以拳打尼,尼即時眼出而死。」

    有某些論典認為這是佛教僧團的首次分裂,但「出家學道誦六萬法聚」並非佛的教法,嚴格來說,「提婆達多」僅能算是當時的眾多外道思潮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