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7日 星期三

[點燈]-十大弟子

B19-                        十大弟子
── 行者 果燦 ──
                       
        釋迦世尊往世時,度人無數,其中成就特別卓越者有「十大弟子」,每人都有專長而稱「第一」。包括:
        一,大迦葉:Mahā Kāshyapa「摩訶迦葉」,略稱「大迦葉」,大富長者之子,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婆羅門種姓。其父母祈禱於畢波羅樹神而生迦葉,故名畢波羅,迦葉是姓,為別於其他姓迦葉者而稱「大迦葉」。迦葉原是外道,釋尊成道第三年度他為弟子,據傳他跟釋尊學法八天就證阿羅漢果。經論中有關大迦葉的傳說故事很多,因為大迦業修的是十二頭陀行,少欲知足,長年著糞掃衣,托缽乞食,住野外,所以身形枯槁,衣著破爛,但受到釋尊的高度讚揚,而稱「頭陀第一」。如《法華經》授記品所載,迦葉於法華會捨小乘而歸大乘,受未來成佛之記別;另禪門所傳,佛在靈鷲山傳法時,一日拈華示眾,諸天人不解其意,唯獨迦葉破顏微笑,故佛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傳于迦葉。」這便是著名的「拈花微笑」傳說。因為禪宗是「不立文字,直指心源」的,故因此故事而指大迦葉為「禪宗初祖」;又有傳說,佛為示三乘解脫同一,而讓半座與迦葉等。世尊入滅後,也是迦葉招集僧眾結集小乘的經律二藏,也就是佛教史上的「第一次結集」。佛入滅後大迦業領導僧團近二十年,才由阿難繼承。
        二,「舍利弗」:Shāri putra「舍利弗多羅」。在古印度,「舍利」有兩種意思,其一是指一種善鳴的鶖鳥;其二是指聖人入滅後的遺體,即是「全身舍利」,或遺體火化後留下的晶瑩堅固之珠子,稱為「舍利子」,即是「碎身舍利」。「碎身舍利」分三色,白色稱「骨舍利」,黑色稱「髮舍利」,赤色稱「肉舍利」。「弗多羅」意思是兒子,「舍利弗」全稱「舍利弗多羅」,意為「眼如鶖鹭」或如鶖鳥般有辯才的女人「舍利」的兒子,故亦有譯為「鶖鹭子」,從母得名。《心經》中,玄奘法師譯成「舍利子」,直指其為舍利之子,佛經中多以「舍利弗」稱之,那是「舍利弗多羅」的略稱。
        舍利弗和目犍連皆為摩揭陀國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交情甚篤,婆羅門種姓,原同從外道「刪闍那毗羅胝子」,其外道師死後,他和目犍連分別出外求道,並相約誰先得解脫必相告。據〈大智度論〉載,舍利弗在途中遇馬勝比丘,「馬勝」為他說一偈:「諸法從緣生,是法緣及盡,我師大聖王,是義如是說。」舍利弗自幼聰敏,通曉〈四吠陀〉等外道經典,得聞緣起法,因此拜佛陀為師。《增一阿含經》這樣形容:「智慧無窮,決了諸疑,所謂舍利弗比丘是。」故舍利弗被譽為佛陀十大弟子中之「智慧第一」,據說舍利弗根性銳利,不為煩惱所遮者。 
        在古印度,以及周邊受古印度文化影響的國家民眾,喜以父母之名為名。如著名佛學翻譯家Kumārajiva「鳩摩羅什」(西元343-413),其父「鳩摩羅炎」(Kumārāyana)是天竺人,其母為龜茲王之妹「耆婆」(Jiva),羅什合父母之名為「鳩摩羅耆婆」。
        三,大目犍連:Mahā maudgalyāyana「摩訶目犍羅夜那」、「摩訶目犍連」,略稱「目連」。目犍連為舍利弗同鄉和師兄弟。舍利弗於王舍城遇馬勝比丘,拜釋尊為師並開悟得解脫後,告知目連,目連遂率二人弟子二百多人共入佛門。《增一阿含經》載:「神足輕舉,飛到十方,所謂大目犍連比丘是。」目連因定力堅強而擁有神通,是佛弟子中「神通第一」。據傳他因具有神通而常見冥界眾生。《盂蘭盆經》載:佛弟子目連以天眼通見其亡母墮餓鬼道受苦,而以飯餉其母,但其母因惡業受報故,飯食皆變火炎,目連求佛陀解救之法,佛乃指示目連於僧自恣日,以百味飯食置盂蘭盆中供養三寶,可仰仗十方僧眾無量功德,得救七世父母,亦可滅除七世父母之罪業,此是「盂蘭盆會」由來。(另見「八畫」之「盂蘭盆會」)目犍連因宿業故,於佛陀入滅前死於婆羅門執杖梵志杖下。
        四,須菩提:Subhūti「須菩提」,意為「空生」,他誕生時,家徒四壁,一貧如洗,故取名「須菩提」,亦意譯為善現、善吉、善業。「須菩提」為古印度舍衛國人,屬婆羅門種姓,因在祇園精舍聞佛陀說法而皈依佛門,時,佛說《般若經》,據說須菩提當下「豁然獲得須陀洹果」,而後「精勤修習遂證極果」。「須菩提」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般若經》中多次提到「須菩提」,他因善於論證諸法性空之理而被譽為「解空第一」。《增一阿含經》說:「恒樂空定,分別空義,所謂須菩提比丘是。」
        五,富樓那:Pūrna,全名Pūrnamaitrayani putra「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又稱「滿慈子」等,世尊的祖國迦毘羅衛國國師之子,初修苦行,後得知太子釋迦牟尼放棄苦行而成道,故率三十位同修皈依佛門,因善辯義理善於說法而稱「說法第一」。初出家即證阿羅漢果,後聞《法華經》而回小向大。據《法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載,富樓那獲佛授記未來成佛,號「法明如來」,經中說他「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據羅什在〈大乘大義章〉說:「故富樓那,過去無量佛所,於弟子眾中,第一法師,今佛弟子中,亦為第一,是故當知,是大菩薩,現行小法。」(第十七章)
        六,迦旃延:Kātyāyana「迦多衍那」,又稱「摩訶迦旃延」,「迦旃子」,西印度阿槃提國人,原為外道弟子,後皈依釋尊。迦旃延善說法相,有預知能力,因能分別佛法深義而稱「論義第一」。《雜阿含經》中有《化迦旃延經》,佛在經中說非有非無,破有和無。〈中論〉說:「佛能滅有無,於化迦旃延,經中之所說,離有亦離無。」(觀有無品第十五)
        七,阿那律:Aniruddha,「阿尼律陀」,意譯為如意。釋尊的叔父甘露飯王之子,在釋尊成道後六年回國探親時,他與堂兄弟羅睺羅、阿難等隨釋尊出家。據傳阿那律初出家時,懈怠貪睡而受堂兄斥責,他於是發誓改掉惡習,因勤勉精進而得天眼神通,被稱為「天眼第一」。
        《增一阿含經》說:「天眼第一,見十方域,所謂阿那律比丘是。」《楞嚴經》說:「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視掌中菴摩羅果。」據《中阿含經》〈長壽王品〉之《八念經》(漢譯為《阿那律經》)載:阿那律起八種之正念,一一對明之,佛知其所念往讚之。阿那律貪睡而受責後,發誓不再閉上眼睛睡覺,因此幾年後瞎了,雖然後來精進修行而得天眼通,但對當年貪睡之事執著而無法釋懷。據說有一次縫衣時無法穿針線,佛陀顯神通到來親自幫他穿針,使阿那律終於放下多年的執著而開悟。
        八,優婆離:Upāli,又稱「憂波利」、「鄔波離」,釋尊的同鄉,原為迦毘羅衛國淨飯王宮內理髮師,在釋尊回國探親時,他和羅睺羅等皈依佛陀出家,因持戒律嚴謹而稱「持律第一」。〈智度論〉說:「長老憂波利,於五百阿羅漢中持律第一。」第一次結集時是由他誦出「律藏」。
        九,阿難:Ānanda「阿難陀」,釋尊的叔父斛飯王之子,提婆達多之弟。二十五歲出家,聽聞佛陀說法最多且善記憶,知解無礙而稱「多聞第一」。
         《增一阿含經》說:「我聲聞中第一比丘,知時明物,所至無礙,所憶不忘,多聞廣遠,堪任奉上,所謂阿難比丘是。」據〈大智度論〉、〈西域記〉等載:佛滅後摩訶迦葉於揭陀國大石窟結集時,阿難煩惱未盡,迦葉牽阿難出窟外,阿難即精進並於當夜證得阿羅漢果。因不得其門入石窟,故顯神通經由門鑰孔入,登獅子座誦出佛所說經文,並依佛陀遺言於每一文首置「如是我聞」四字。據《涅槃經》載:佛說阿難有八不思議並具足八法持十二部經。「八不思議」指:一,受特別之請待,不單獨往施主之家,往必與眾共;二,如來之衣雖故物不受之;三,見佛以當見時;四,見女人不生欲心;五,聽法不再問;六,知佛所入之定;七,知眾會之得益;八,知佛所說之法。「具足八法」指信根堅固、其心質直、身無病苦、常勤精進、具足念心、心無憍慢、成就定慧、從聞生智。據說世尊的姨母出家加入僧團是阿難引領的(世尊出世七日其母去世,是由姨母帶大),世尊的姨母「波闍波提」是佛教史上第一個比丘尼。阿難繼大迦葉之後領導僧團,因學識淵博,名聲顯豁,臨圓寂前離摩揭陀國前往吠舍離國途中,渡國界恆河時兩國都派兵來搶,想讓他留在各自國家,阿難為避免兩國交兵,在船上自焚而亡。
        阿難開悟的故事,可以說是禪門經典。阿難雖然是「多聞第一」,但在佛陀住世時,他有倚賴心,故一直沒能開悟,佛陀入滅前把責任交給大迦葉,他又倚賴迦葉。當迦葉第一次召集五百阿羅漢結集時,雖然明知少不了阿難,但故意以阿難未解脫為由,把他拒於門外,使阿難明白到佛不在了,迦葉也不理他了,不可有任何倚賴心,要解脫僅能靠自己了。這就是後來宋朝宗杲禪師的「老鼠入牛角」,叫做「置之死地而後生」。這是禪門的奇招,逼修行者斷絕一切妄想,斷絕一切倚靠,不得不自己靠自己。阿難擺脫了依賴性,當夜就開了大悟,證得阿羅漢果。  
        十,羅睺羅:Rāhula,釋迦牟尼未出家時和夫人耶輸陀羅所生。世尊成道後第一次回鄉,羅睺羅隨父出家,時,他才十五歲,被稱為佛教史上第一沙彌。他因能「不毀禁戒,誦讀不懈」而稱「密行第一」,《法華經》〈人記品〉載:「爾時,佛告羅睺羅,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蹈七寶華如來。」
        據〈法華經玄贊〉說:「佛有三夫人。一瞿姨。二耶輸。三鹿野。各有二萬婇女。瞿姨無子是玉女。彼經從長母為名。亦無過失。又經云佛有三子。一善星。二優婆摩耶。三羅睺。故涅槃雲善星比丘菩薩在家之子。」「羅睺」就是「羅睺羅」,是世尊為太子時的第三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