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5日 星期一

[點燈]-苦集滅道「四聖諦」

C6-        苦集滅道「四聖諦」
                                        ── 行者 果燦 ──

        「諦」,指宇宙的真理,真實不虛之理。諦有「真諦」、「俗諦」,前者是出世間之真理,後者是世間,世俗的真理。「苦集滅道」也就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稱為「四諦」,這是佛教的根本理論,是佛法的基礎,是佛教解釋宇宙法則「十二緣起法」的歸訥。不論南傳或北傳佛教,歷來佛教各宗派都以「四諦」為原則。聖嚴師父說:「如果離開四聖諦的原則而說的,都不算是佛法,而是外道法。」(四聖諦講記)
        佛教是從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悟了「緣起法」和「四諦」的真理開始。釋尊成道後在鹿野苑為五比丘「初轉法輪」所說的法,就是「四諦」。因「四諦」是釋尊親証的,故亦稱「真諦」或「四聖諦」。在〈大乘大義章〉中,羅什所稱的「學人四智」,也就是聲聞前三果所悟的「四諦」。
        佛教的基本教義是說明眾生之「苦」和如何「滅苦」之法,是說明眾生的生生死死和解脫生死之法。無始以來,眾生因為無明愚癡而造種種業,因此得到相應的果報。此果報包括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和五蘊熾盛等八苦果,有地獄、餓鬼、畜生等苦報。雖然人生也有歡愉之時,可是諸行無常,歡愉的同時也是步向苦痛消亡的開始。所以其結果仍是「苦」。
        「苦諦」,是關於生死是「苦」的真諦。而此苦的根源,是因無明愚癡而造種種業,那便是「集諦」。「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巴利文《雜部經》說:「凡是真正見到苦的,也必見到苦的生起,也必見到苦的止息,也必見到導致苦的止息之道。」「集」有聚集之義,指人生一切煩惱惑業,能聚集成生死之苦果。「苦」是果報,是業果;「集」是因、是業因。這便是眾生流轉生死的結果和原因。
        要離苦,必須知道甚麼是「苦」,並找到苦的根源而斷除之,苦的根源是煩惱和執著。萬法原本是「空」,因眾人的愚癡,執著於六根所接觸的六塵,產生了貪、瞋、癡以及由此引伸的慢、疑和其他惡見等煩惱,因此而造了種種「業」,形成相應的果報。在受報的同時又不斷造業、受報,反反復復惡性循環,難有止境。所以必須破執斷煩惱,停止造業的根源,這樣才能澈底離苦。苦是果,集是因,是十二因緣的週而復始,從過去世、現在世至末來世的聯貫,故「苦、集」二諦是「生死法」。
        要做到破執斷煩惱,就要依靠佛法。佛法有萬千法門,主要的是戒、定、慧以及由此引伸的「六波羅蜜」,具體的就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的「八正道」,這便是「道諦」。「道」,滅苦之道,通向涅槃之道。以佛法滅除諸煩惱,解脫生死,達到涅槃寂靜,便是「滅諦」。「滅」也就是貪瞋癡的熄滅,是「涅槃」。《巴利律藏大品》及《雜部經》第五集說:「涅槃是澈底斷絕貪愛,放棄它,摒斥它,遠離它,從它得脫。」故「滅、道」二諦是「解脫法」。
        「四諦」是說明人生是苦和什麼是造成苦的根源,是以佛法破執斷煩惱,解脫生死苦海,達到涅槃寂靜的境界之法。知道了什麼是「苦」,就把其根源「集」切斷,稱為「知苦斷集」;「滅」是滅除諸煩惱,也就是「涅槃」,想達到「涅槃」的境界,就要修菩薩道,故稱為「慕滅修道」。佛陀說:「凡是真正見到苦的,也必見到苦的生起,也必見到苦的止息,也必見到導致苦的止息之道。」(巴厘文《雜部經》

    《自在王菩薩經》說:「自在王。何謂菩薩摩訶薩諦智。求聲聞者以諦法證聲聞解脫。菩薩得此諦而不證解脫。是名自在。求辟支佛者以諦法證辟支佛解脫。菩薩得此諦而不證解脫。是名自在諦智者。苦諦虛妄知見。云何知見。苦虛妄不實。得時故為苦。以倒故有。若菩薩知苦無生無起。是名知見苦諦。云何斷集。諸法隨集斷。云何為集。集平等故。斷亦如是。無所從來故集。無所去故斷。是名諸法性。是中無有實法。生已當斷。隨所愛使故有集。若斷愛使是名斷集。云何苦滅諦。畢竟滅苦集而無法可壞故。是名苦滅。一切諸緣相滅故。一切法如是滅相。於此中不生不滅名為滅諦。云何道諦。隨以何道求一切法不得。若善若不善。若有漏若無漏。若有為若無為。是名道諦。是道平等。不分別一切法故。是道寂滅。離諸結熱故。是道安樂。離一切憂惱故。是道無漏。一切漏盡故。是道一切有所得者所不能行。正行禪定者易修行故。是道諸佛所不捨。是道無相。斷一切相故。以如是道不墮於二。是名道諦。」
        《勝鬘經》所提到的「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主要指聲聞緣覺證悟了「四諦」之理,產生四種斷惑的智慧知見,證了阿羅漢果。故一般經論上說明聲聞乘證了阿羅漢果,就用此四句來形容。證悟了「苦諦」是「我生已盡」;證悟了「滅諦」是「梵行已立」;證悟了「道諦」是「所作已辦」;證悟了「集諦」是「不受後有」等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