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3日 星期五

[點燈]-三界九種

E6-               三界九種
                                        ──  行者 果燦 ──

        居於三界六道中,眾生的九種生命形態,包括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等,故稱為「三界九種」。
        「卵、胎、濕、化」,是指「欲界」眾生的四種生命形態。「卵」是卵生,如禽類及龜蛇等,產卵孵化而生;「胎」是胎生,如人、畜等,於母體成形而後生;「濕」是依濕氣所生,在水及流質物體中生長成蟲等;「化」是依業力之牽引招感而化生,如諸天、修羅、鬼道、地獄等眾生;「有色」指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相的「色界」眾生;「無色」指色、相既無,但存心識思維的「無色界」眾生。「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是對「無色界」生命更細緻的分析。「有想」是指具有感覺、思維等意識作用之「無色界」天眾。「天」在佛教一般指天人,諸天,是天眾而不是處所。「天道」中,除「無想天」與「非想非非想天」外,其他都是「有想天」;「無想」是相對於「有想」而言之無想有情之天眾,其思維活動已靜止(靜止,但不等於無);「非有想非無想」是「非想非非想天」的天眾。因「無色界」是無色法之物質,無色身,無宮殿,僅存識心,居於深妙之禪定,故僅知其在「天道」之頂而不能定其方處。因超越了物質世界,只憑禪定果報之優劣而分「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統稱為「四空天」,是修「四無色定」行者死後所居之天界。 
        《首楞嚴經》說:「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非想」即非有想,「非非想」即非無想,「非想非非想」是「無色界」禪定天之一。此「天」居三界之最頂,因該天之定心至極靜妙,已無粗想之煩惱,故稱「非想」,即「非有想」,但尚有「細想」,故稱「非非想」,即「非無想」。〈俱舍頌疏〉〈世間品〉說:「非想非非想天,謂此定體,非前七地麤想,名為非想,若想全無,便同癡暗,有細想故,名非非想。」此為「無色界」的第四天,是「三界九地」之頂端,故又稱「頂天」。九種形態都屬「三界」之內,不出生死輪迴。因為達到「非無想」的境界,故外道以為是真涅槃,不知其實尚有生死,還未出離「三界」。
        《八十華嚴經》說:「三界所有,唯是一心。」故「三界九種」,特別是「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都是「唯識所變現」,是修禪定行者的「阿賴耶識」所變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