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6日 星期二

[點燈]-六波羅蜜

C7-           六波羅蜜
                                ──  行者 果燦 ── 

        「六波羅蜜」是指「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種「波羅蜜」。因為能助人度生死海故亦稱「六度」,度通渡,「六度」包含了一切「波羅蜜」的法門,故說「六度萬行」,是修行菩薩道之法門。
        「波羅蜜」全稱「波羅蜜多」(Pāramitā),是度、出離、超越、解脫,到彼岸之義。就是由生死迷界的此岸渡到達解脫,究竟涅槃的彼岸。
        《壇經》說:「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大智度論〉說:「波羅,秦言彼岸,蜜,秦言到,若能直進不退,成辦佛道,名到彼岸。」
        因為《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Prajnā pāramitā hridaya sūtra),民間有誤把《心經》稱為「多心經」的,那是不明「波羅蜜多」的「多」字,是從pāramitā最後一個音節的tā,直接音譯過來的緣故。「波羅蜜」是「波羅蜜多」的略稱。
         一,「佈施波羅蜜」(Dāna pāramitā),Dāna「檀那」,漢譯為「佈施」,指以福利施與他人,包括以佛法度人稱為「法施」,以財物施人濟貧等稱為「財施」,消除眾生恐怖稱為「無畏施」。聖嚴師父說:「佈施如挖井」,挖得愈深,水出得愈多。(禪的世界P232)但師父也提醒說:佈施是要有智慧的,愚蠢的不問青紅皂白,不辨真假的佈施錢財是好心做壞事。例如,有人吸毒,或濫賭,搞到傾家倒篋,妻離子散,你同情他,施錢財給他,那就是「助紂為虐」,好心做壞事。
        二,「持戒波羅蜜」(Shila pāramitā),Shila「屍羅」,漢譯為「戒」。廣義而言,防止和斷絕身、語、意一切為惡的行為及思想,稱為「戒」,具體而言是「防非止惡」。「持戒」就是防禁身心之過,是受持佛所制的戒規而不觸犯。「戒」不僅可防身口意造作惡業,亦可助修善,故也就是「諸惡莫作」而「眾善奉行」。「身、語、意」三業似火,持戒可以使心無熱惱而得清靜,故「戒」又稱為「清涼」。聖嚴師父說:「戒的功能是在斷絕生死道中的業緣業因。……所以戒律的制定,不是佛陀對於弟子們的一種束縛,實是佛子的解脫道,也是僧團的防腐劑。」(戒律學綱要P22)
        三,「忍辱波羅蜜」(Ksānti pāramitā),Ksānti「羼提」,漢譯為「忍」。「忍」有多義,主要指忍耐、忍受、安忍、安住。「忍耐」是對反面的逆境而言,能對一切違逆之境、毀譽得失等等而不起瞋心,包括忍受一切有情之打擊,和非情之寒熱渴飢等等。「六度」的「忍辱」,並非毫無智慧的忍氣吞聲,例如對大自然的災害,當然要設法避免和控制,盡量減少傷害和損失;業報要接受,但有病當然要醫,也可通過行善、佈施、放生等福德來轉變和減輕。釋尊住世時,比丘有病釋尊也叫他們去求醫。有病不就醫以求所謂「圓滿」,不僅是邪見,而形同自殺,是犯了殺身大戒的。對於猛獸和瘋狂惡徒的侵犯,要以慈悲心來制止,這不僅可以避免了自己和親人受到傷害,也是救助了對方免於再造惡業,如此等同慈悲救生。所以,「持戒」和「忍辱」是要有「智慧」的,並非指軟弱畏懼退縮,
        别人打你左臉,沒有必要再把右臉伸過去,忍辱是有一定原則的,否則就成了「執著」,執著於忍辱就相當於「苦行」,並非佛法,那就成了「戒禁取見」而不是「忍辱波羅蜜」了。他人怎麼想,我們無法控制,但我們如何反應,卻在我們一念之間。如果能視對方為病人,甚至是視對方為自己的親人,那就什麼都好「忍」了。採取對抗,兩敗俱傷;後退一步,海闊天空。而「安忍」是對正面的順境而言,不論是初發菩提心,還是已修行到何種階位,能「安住」於佛理,而不為任何誘惑動心就是「安忍」。
        經論中對「忍」有多種解釋。《維摩經》〈方便品〉指「以忍調行攝諸恚怒」,就是以忍心調伏瞋恚。〈大乘義章〉所指「慧心安法」,以般若心安住於佛法,是安住於法的信心毫不動搖。
        「忍」又分「生忍」和「法忍」。「生忍」是對眾生而言,故亦稱「眾生忍」,指能安忍於眾生所加一切順逆之事而不喜不瞋。「法忍」,指安住於無生無滅之理而不動,於諸法實相中信心堅定而不動搖,故稱為「無生忍」、「無生法忍」。此「身」已解脫一切煩惱,已非「色身」,是清淨的不受後有之「身」,故亦稱為「妙行法性生身」。
        〈大智度論〉說:「菩薩其心能忍,不愛敬養眾生,不瞋加惡眾生,是名生忍。」就是說,對恭敬供奉者不會特别起愛心,供養佛菩薩者如果因此得福報,那是他自己造的福業,非佛菩薩所賜予;對惡意相向者也不起瞋心,不會加於懲罰,如果因謗佛菩薩而得惡報,那也是他自己造下的惡業,非佛菩薩所懲罰。〈智論〉亦說:「無生忍法者,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又說:「得是法忍,觀一切世間空,心無所著,住諸法實相中,不復染世間。」「無生法忍」菩薩,離成佛已不遠了。
        四,「精進波羅蜜」(Virya pāramitā),Virya「毘梨耶」,漢譯為「精進」。指不懈怠、勤奮、努力、修習不懈。
        五,「禪定波羅蜜」(Dhyāna pāramitā),Dhyāna「禪那」,漢譯為「定」,亦稱「三摩地」(Samādhi),或「三昧」。指心注一境而不邪亂,意為「靜慮」。「定」可摒除雜念,明心見性,通常包括和外道共通的四禪八定,加上阿羅漢修證的滅受想定,共九個階次。修完無漏的解脫慧,才能出三界生死。
        四祖道信說:「內外空淨,即心性寂滅。」聖嚴師父解釋:「不但環境空、身空、雜念空,連統一的一念心也要空。」(禪的世界P25)〈頓悟入道要門論〉載:「問,雲何為禪,雲何為定,答,妄念不生為禪,坐見本性為定,本性者,是汝無生心,定者對境無心,八風不能動,八風者,刑衰毀譽稱譏苦樂,是名八風,若得如是定者,雖是凡夫,即入佛位。」〈禮記.大學〉也說:「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也就是因定而發慧。禪宗的「禪」,是在行、住、坐、臥等日常生活中。
        六,「智慧波羅蜜」(Prajnā pāramitā),Prajnā「般若」,漢譯為「智慧」。「智慧波羅蜜」就是「般若波羅蜜」。「慧」能顯發本性,斷除煩惱妄惑,去惑證理,見佛實相。「慧」可分為有漏和無漏兩類,有漏慧是有我的,到小乘初果,大乘初地才顯一分無漏慧,至到小乘四果,大乘八地以上,才能出現純無漏慧,到此階位才徹底解脫,這個過程是「漸修法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