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7日 星期三

[點燈]-佛教的「三學」

C8-         佛教的「三學」
                                    ──  行者 果燦 ──

        《楞嚴經》載:「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了。」「三學」或稱為「三無漏學」,是指「戒、定、慧」。「漏」是指世俗的污染、不淨等煩惱,因煩惱是由六根滲漏而入,故「煩惱」亦稱「漏」。「戒、定、慧」三學,就是持守戒律、修習禪定、證得智慧。「六波羅蜜」中之佈施、持戒、忍辱、精進四度為「戒學」,禪波羅蜜為「定學」,般若波羅蜜為「慧學」。三學攝佛道一切法門,是通向涅槃之法。與六波羅蜜一樣,三學之持戒、修定都必須以般若智慧來指導,沒有智慧,持戒只是行善,修定猶如打坐練氣功,有了般若智慧,心境必會定而不邪亂,就能顯發本性,有智慧的定,自然不會犯戒。
        《大品般若經》說:「心得好解脫,慧得好解脫」。〈大智度論〉解釋說:「有外道但布施持戒說清淨,有但布施禪定說清淨,有但布施求智慧說清淨。如是等種種道不具足,若無功德,若少功德說清淨。是人雖一處心得解脫,不名好解脫,涅槃道不滿足故。如偈說:無功德人不能渡,生老病死之大海;少功德人亦不渡,善行道法佛所說。」問:「何以故佛言染愛離,心得解脫?」龍樹自答:「諸結使皆屬愛、見:屬愛煩惱覆心;屬見煩惱覆慧。如是愛離故,屬愛結使亦離,得心解脫。如是無明離故,屬見結使亦離,得慧解脫。」(智論卷第三
       「戒」是 Sila「尸羅」。廣義而言,防止和斷絕身、語、意一切為惡的行為及思想稱為「戒」,具體而言是防非止惡。持戒就是受持佛所制的戒規而不觸犯。戒不僅能止惡,而且可以向善,身語意三業似火,持戒可以使心無熱惱而得清靜,故戒又稱為「清涼」。
         聖嚴師父說:「戒的功能是在斷絕生死道中的業緣業因。……所以戒律的制定,不是佛陀對於弟子們的一種束縛,實是佛子的解脫道,也是僧團的防腐劑。」(戒律學綱要P22)「戒」可防身口意造作惡業,可助修善,也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定」是 Samādhi「三摩地」,亦稱「三昧」。「定」可使心專注一境,摒除雜念,明心見性。通常包括和外道共通的四禪八定,加上阿羅漢修證的滅受想定,共九個階次。修完無漏的解脫慧,才能出三界生死。「入定」就是心念統一,靜慮澄心。四祖道信說是:「內外空淨,即心性寂滅。」
        〈頓悟入道要門論〉載:「問,云何為禪,云何為定,答,妄念不生為禪,坐見本性為定,本性者,是汝無生心,定者對境無心,八風不能動,八風者,刑衰毀譽稱譏苦樂,是名八風,若得如是定者,雖是凡夫,即入佛位。」〈禮記.大學〉也說:「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也就是因定而發慧。
        「慧」是 Jnāna「若那」,是「智慧」。「慧」能顯發本性,斷除煩惱妄惑,去惑證理,見佛實相。「慧」可分為有漏和無漏兩類,有漏慧是有我的,到小乘初果,大乘初地才顯一分無漏慧,至到小乘四果,大乘八地以上,才能出現純無漏慧,到此階位才徹底解脫,這個過程是漸修法門。 
        神秀對其弟子說:「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惠能大師對秀的弟子志誠說:「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大師說一偈曰:「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強調「自性」,大師解說:「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壇經》頓漸品
        所謂「不立」,指不必樹立,也就是說,「若悟自性」的人,不必先樹立「佛身、涅槃、解脫」等等目標,才去追求那些目標。因為「自性無非無癡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境界不同!《壇經》中惠能和神秀第一次交峰最著名精彩的偈:時,五祖弘忍要其弟子作偈,神秀作:「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惠能聽後作偈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高下立判,故五祖知接班有人了。(行由品)
        泰國佛使比丘認為:「行善、布施、持戒、修定和修慧,終究都是為了使我們成為『如如不動』的人,而修習看只是看,聽只是聽等等,就足以使我們成為『如如不動』的人──當接觸任何外境時,都不會產生『自我』,能保持平常心,而不被境轉。」大師認為:「行善和布施是為了拔除『自我』,持戒和修定是為了調御『自我』,修慧則為破除『自我』。」故,「這些都是輔行,而不是佛法的核心。」「眼睛要看、耳朵要聽、鼻子要聞……等等,只要守獲六根就是已控制一切,修行圓滿了,這正是修習佛法的核心。」(一問一智慧P35)也就是說:只要不執著,不被六塵所轉,就會達到「無我」的「如如不動」的境界。也就是六祖所說:「若悟自性」,「是名見性」。故認為「三學」、「六波羅蜜」,「都是輔行」,是使我們達到「明心見性」的一種「輔助」方法,是佛引導我們認識諸法實相的方便法。       
        《金剛經》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我們所學所修的「佛法」都是「方便法」,而「方便法」也就是「輔行」之法。因為我們的目的就是要顯現自心佛性,而明心見性之日,就「蓮華從口發」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