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

[點燈]-佛教的空觀

H1-         佛教的空觀
                              ──  行者 果燦  ──

        《維摩經》〈弟子品〉說:「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
        宇宙間一切諸法,一切事物和現象,不論有情非情都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之法,究竟無實體,空寂明淨,是瞬息萬變的,是無常的,此生故彼生,此滅彼亦滅,生滅無常,虛幻不實,包括思想上的諸煩惱,和生理上的生老病死,一切事物的生住異滅等等。因為是無常住不滅的,是瞬息萬變的,故都是虛幻的,假有的,佛教稱為Shūnyatā,因為中文沒有更恰當的詞來表示Shūnyatā,故用一個「空」字。
        東初老和尚說:「般若經的意趣,無論大品或小品,同說一切皆空。一切皆空是依據諸法皆假因緣所生,無自性、無實體、無所得,以無所得故畢竟空。所謂空,不是虛無的意義,是離去意識上的分別,或常或斷、或苦或樂、或我或無我、或色法或無色法、或可見法或不可見法、或有對無對、或有為無為、或有福無福、或世間出世間等,二邊所顯中道諸法實相。此諸法實相,不可破不可壞,若有佛若無佛,諸法實相常住法位。非佛、非辟支佛、非菩薩、非聲聞、非天人所作。有佛不增,無佛不減,常常時恆恆時,法爾如斯,是為般若經所詮真空勝義。」(般若心經思想史P136)
        佛教認為,一切物質的現象,並不會常住不變的,所謂「諸行無常」。一切物質從存在的一剎那開始,就離不開成、住、壞、空(留意!成、住、壞、空的「空」,和Shūnyatā的「空」是兩回事。「壞、空」的「空」是指毀滅)。而「色身」也是物質的一種,所以從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生成五蘊身的一剎那開始,就離不開生、老、病、死。因緣和合而生成,因緣消散則空無。就是說一切法的究竟本性,真如實相,終究都是「空」,所以說是「畢竟空」。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空」又指空間,因為「空」,所以能含,故《壇經》說:「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也因為是「空」,大有迴旋餘地,「心無罣礙」,所以可以自在無礙。
        〈大智度論〉就「往生」和「畢竟空」的矛盾而說:「若死生相實有,雲何言諸法畢竟空?但為除諸法中愛著邪見顛倒故,說畢竟空,不為破後世故說。汝無天眼明故疑後世,欲自陷罪惡,遮是罪業因緣故,說種種往生。佛法不著有不著無,有無亦不著,非有非無亦不著,不著亦不著,如是,人則不容難,譬如以刀斫空,終無所傷。為眾生故隨緣說法,自無所著,以是故〈中論〉中說:『一切諸法實,一切法虛妄,諸法實亦虛,非實亦非虛,涅槃際為真,世間際亦真,涅槃世無別,小異不可得。』是為畢竟空相,畢竟空不遮生死業因緣,是故說往生。」(釋往生品第四)
        「空」,有法空、我空:「法空」是事物的空,是諸法空無的真理;「我空」是眾生的空,故我空又稱人空、生空,「生」是眾生,是人我空無的真理。從「諸法」來說,是「究竟無所有」,那是「法空」;從個人的「我」來說,是「無我」及「無我所」,那是「我空」。龍樹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因為如果沒有空義,那麼一切皆實,實就不能有生滅變遷,則世間出世間一切萬物都無法成立。又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空」是相對於「有」而言,是現象有而自性無,是對「有」的否定,是「有」的假名,不是什麼都沒有,不是一切都不存在,僅是指其生滅無常,但絕對不是虛無的斷滅見,也不等於無因果之理,否則就是「邪見」。《楞伽經》說:「我說寧取人見如須彌山,不起無所有增上慢空見。」此「空見」,就是指絕對的「斷滅見」,是認為無因果的「邪見」。
    「空」實質上是指任何事物都無自性,它必須依其他因緣而存在,離開其他因緣,就無所謂「物質」的存在。從緣起法來說,任何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故因緣滅,「事物」根本不存在。《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是相對於「色」,兩者都是依賴於對方的「存在」,任何一方不存在了,另一方就不能成立,故「色不異空」。
        「空」是不再攀緣,不再執著,是「苦」的止息。「不執著」了,「苦」止息了,「我」和「我所」就不存在了,所以稱為「空」。最後,把悟得的那個「空」也澈底「空」掉,那是「空空」,是「畢竟空」,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到那個境界,一切貪瞋癡都已止息,「苦」已止息,六道輪迴也止息,明心見性轉識成智,解脫生死出離三界了。六祖惠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問乘品〉說:「何等為空空,一切法空,是空亦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空空。」〈大智度論〉說:「觀五蘊無我無我所是名為空,知一切諸法實相,所謂畢竟空,是名空,是名空三昧。」「空」是相對於「有」,是「觀五蘊無我無我所」的法門,以「空」破「有」,稱為「空觀」。破了「有」以後所得的結果就是「空」,然後再「空」(動詞)掉那個悟得的「空」,把那個「空」也破得乾淨徹底,稱為「空空」。而悟得「空空」的禪定,稱為「空空三昧」。佛教經典從不同的角度,談了各種的「空」,歸納起來,就是龍樹所說的「我空」、「法空」和「空空」。萬法皆空,連「空」也是「空」,故〈中論〉說:「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觀行品)
        一切有為法與無為法,究竟為「空」,故說「畢竟空」(Atyanta shūnyatā)。〈大智度論〉說:「畢竟空者,以有為空無為空破諸法無有遺餘,是名畢竟空。」畢竟即究竟,就是說終究歸於「空」。聖嚴師父依三個不同層次,把「空」分為:一,認為世間無因果,無過去未來,無真實事物的虛無主義,或唯物論斷滅見的「頑空」;二,厭離世間,獨善其身的小乘「偏空」。聲聞緣覺雖體證了「色即是空」,厭離色身,但未放下對法的執著,故僅急著出離世間趣入涅槃,且不再返回世間,故稱為「偏空」;三,不忍眾生沉淪生死苦海,既自度又度人的菩薩「畢竟空」(心的經典P100)。以上所指「頑空」,是「空見」,是諸見中其過最嚴重的「邪見」。師父說:「佛教的真理,是我空及法空以後所得的結果,我空了,煩惱障斷除,法空了,所知障斷除。我空之後即解脫生死,法空之後即不住涅槃。」(正信的佛教P145)
        印順法師說:「如把因果法看成是有實自性的,即不成其為因果了。因法的自性實有,即應法法本來如是,不應再藉因緣而後生起;若必仗因緣而能生起,那法的自性必不可得。由此,一切果法都是從因緣生,從因緣生,果法體性即不可得,不可得即是空,故佛說一切法畢竟空。反之,果法從因緣有,果法的作用形態又不即是因緣,可從因緣條件有,雖有而非實有,故佛說一切法緣起有。」 (妙雲集上編之一P182)
        據說,泰國的南傳佛教,過去僅談「苦、無常、無我」,而少談到「空」。自從泰國高僧佛使比丘 Buddhadāsa (1906-1993)強調:佛陀說:「一切教誨不與『空』相應,則非佛說。」至今南傳泰國佛教中,談及「空」的,也大多是尊者的學生、傳人和他們的著作。(一問一智慧P4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