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法數]四弘誓願

四弘誓願:
「四弘誓願」,梵文為「摩訶僧那僧涅陀」,略稱「僧那僧涅」( Saṁnāha-samnaddha)。「四弘誓願」是指「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願」在佛教的修行非常重要,經論中把「修行」和「誓願」比作鳥的雙翼,任少一翼都無法飛行。「願」指誓願,也就是發誓立願。願有兩類,一是「總願」,一是「別願」。一切菩薩在初發心時必發的共通的誓願,稱為「四弘誓願」,因為此是諸菩薩的通願,故稱為「總願」。
除了「總願」,諸菩薩還有各自的誓願,如阿彌陀佛在因地為法藏比丘時所發的四十八願,藥師佛為眾生解除身心之疾苦,治無明之箇疾的十二願,地藏菩薩「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弘願,普賢菩薩的十願等等,因為此是每尊菩薩各自的誓願,故稱為「別願」。
關於「四弘誓願」,各經論所譯所舉各有不同,以上是依《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所舉。
《壇經》載:「自心衆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惠能大師解釋:「善知識,大家豈不道『衆生無邊誓願度』,恁麼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識,心中衆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妬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衆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衆生,將正見度,即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衆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又『煩惱無邊誓願斷』,將自性般若智,除卻虛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門無盡誓願學』,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又『無上佛道誓願成』,即常能下心,行於真正,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懺悔品第六
聖嚴師父說:「《六祖壇經》在四弘誓願之上多加了『自心』和『自性』的觀念,因為自心是無量廣大的智慧心,自性是清淨不動無障礙的佛性,所以發願度無量衆生不是心外真有衆生可度,斷一切煩惱不是心外真有煩惱可斷,修學一切法門不是心外真有法門可學,成無上佛道不是心外真有佛道可成。如果不是這樣,便成了心外有衆生,有煩惱有法有佛,那是二法,不是不二法。那是執著攀緣,不是解脫自在。」(禪與悟P314
師父說:「發願度眾生,不是度外邊的眾生,心外無眾生,而是自心內的眾生。斷煩惱,不是說我們有來自心外的煩惱,而是斷自心的煩惱。佛法非由佛說,乃是自心本具,故學自心的佛法。佛也不在心外,自心中原有佛性,所以是成自心的佛道。」(禪鑰P53)未悟之前是眾生,悟了就是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