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法數]三摩缽底

三摩缽底:


《信佛功德經》說:「我佛世尊有最勝法。謂佛世尊以三摩缽底觀有漏身不淨可惡。」
「三摩鉢底」Samapatti是舊譯,新譯音為「三摩地」(Samādhi) 或「三摩堤」,就是「三昧」。
「三昧」是「定」,是離邪念,心住一境而不散亂,是息慮凝心,也就是「禪定」。
禪定時身心經由定的境界所領受的平等安和之相。音譯亦為「等至」「正受」或「正定現前」。
可知「三摩缽底」就是指「三摩地」的境界。
依《大毘婆沙論》所論有關三摩地(即等持)與三摩缽底的差別說︰「有說等持一物為體,等至五蘊為體。有說等持一剎那,等至相續。有說諸等持即等至,有等至非等持,謂無想等至、滅盡等至。有說亦有等持非等至,謂不定心相應等持。由此應作四句,有等至非等持,謂二無心定。有等持非等至,謂不定心相應等持。有等至亦等持,謂一切有心定。有非等至亦非等持,謂除前相。」(卷162)
依《俱舍論光記》所載,三摩地通定散,通三性,唯有心平等,持心趣向於境。三摩缽底通有心定無心定,唯在定不通於散。此外,《瑜伽師地論》卷十一說︰「等至者,謂五現見三摩缽底,八勝處三摩缽底,十遍處三摩缽底,四無色三摩缽底,無想三摩缽底,滅盡定等三摩缽底。」《瑜伽論略纂》卷五釋雲︰「三摩缽底通目一切有心無心,諸定位中所有定體。諸經論中就勝,唯說五現見等相應諸定,名為等至。」等。
因為修「三昧」可出神通,故〈十地經論〉說︰「三摩跋提者,五神通。」

(詳見前面[法數]之「三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