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8日 星期一

[法數]四果

四果: 
「四果」是聲聞乘的四種果位,是從凡人修至阿羅漢果的四個階段和境界。稱為「聲聞四果」。
一,初果「須陀洹」(Srota āpanna),意為「預流」、「入流」。「流」是通向涅槃的不退轉軌道,指斷盡三界見惑煩惱,初入聖道之流,或逆生死之流,故亦稱「逆流」。
二:二果「斯陀含」(Sakridāgāmin),意為「一來」。不僅須斷盡三界見惑,更須斷欲界前六品思惑(「思惑」又稱「修惑」)。因為僅於欲界天上、人間各來往受生一次後,便不再來受生死了,故稱「一來」。
三:三果「阿那含」(Anāgāmin),意為「不還」、「不來」。指只在色界、無色界受生,即是不再來欲界(人間)受生,此位不僅須斷盡三界見惑,更須斷盡欲界九品思惑。
四:四果「阿羅漢」(Arhat),意為「不生」、「無生」、「應供」或「殺賊」等。是斷盡三界見思二惑,解脫生死,永入涅槃。「不生」或「無生」是不再受果報之身;應受人天供養,故稱「應供」;斷盡一切見思二惑,故稱「殺賊」。是「諸漏已盡,生死已了,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的聖者。 
以上所提「九品思惑」,或稱「九品煩惱」。「三界」共有九地,而每一地各有九品之惑,故「三界九地」共有「八十一品」之「修惑」,那是對「三界」更細緻的分析。此為聲聞乘之法。斷「欲界」九品中之前六品為二果「斯陀含」,斷盡「欲界」九品為三果「阿那含」,斷至七十二品以上者為四果「阿羅漢」。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四載:「須陀洹極久七世生。有須陀洹今世煩惱。盡得阿羅漢有家家。須陀洹三世生。三世生已入涅槃。有中間須陀洹除第三餘中間入涅槃。住六無礙五解脫中者。皆是須陀洹向斯陀含。斷欲界六種結生天上。從天上來生人間入涅槃名斯陀含。斷欲界第七分結名向阿那含。斷第八分結亦名向阿那含。又名一種子。斯陀含此間死彼間生入涅槃。能斷欲界一切結使名阿那含。此間死生色無色界入涅槃。更不復來生。有今世滅阿那含。有中陰滅阿那含。有即生時入涅槃阿那含。有生已修起諸行入涅槃阿那含。有不勤求諸行入涅槃阿那含。有上行乃至阿迦貳吒阿那含。有生無色界入涅槃阿那含。有得身證入涅槃阿那含。是名阿那含。亦名向阿羅漢。阿羅漢有九種。漏盡捨身時名入無餘涅槃。過聲聞辟支佛地住菩薩地。道種智一切種智知一切法。斷一切煩惱及習。成佛轉法輪。三十二相莊嚴世界。度無量眾生無量壽命。」
《金剛經》載:「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另見前面[法數]之「三界九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