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法數]三界

三界:
「界」是界別,界限,或指一限定的範圍內外。佛教把眾生依本身業力趣向輪迴往返之道,也就是天修羅人畜鬼地獄,稱為「六道」。其中,依其境界而分「欲界」「色界」「無色界」,稱為「三界」(Trilokya)。
「趣」是 Gati,「趣」同「趨」,都是「趨向」之意。為什麼古德把 Gati 譯成「趣」而不是「趨」?因為那是「心向」,而不僅是「行動」。
「欲界」(Kāmadhātu),是有淫欲食欲睡眠欲等等的有情眾生所居之境界。包括上自六欲天(天界),中自人畜所居人間四大洲(人界),下至八大地獄(地獄界)。因男女雜居,多諸染欲,故亦名「五趣雜居地」。「欲界」除了「人間」和「地獄」,還有六個層次的「天」,稱為「六欲天」。包括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兜率天」分內外兩院,外院為天人欲樂之天界,釋尊生母摩耶夫人死後亦居於此,內院為補處菩薩最後身之居處,即為彌勒菩薩居處。天人的壽命,也一「天」比一「天」長,最下的「四天王天」,一晝夜為人間五十年,壽五百歲,依次遞增,「兜率天」一晝夜為人間四百年,壽四千歲,至「他化自在天」,一晝夜為人間一千六百年,壽一萬六千歲。但「天人」不論壽命有多長,仍未解脫生死,未脫離三界,故天福享盡,還得還回下五道受報。 
「色界」(Rūpadhātu),是修四種禪定者所生的四種「禪天」,此處是已無淫食欲,但還有色相,如形體宮殿等的有情眾生所居之境界,在欲界的「六欲天」之上。此界無欲染,無女體,眾生皆由化生而成,依其禪定之深淺粗妙,而分四級,稱為「四禪天」,是「捨念清淨地」,意為「四靜慮天」。其中「初禪天」離欲界之惡而生喜樂二受,稱「離生喜樂地」。「二禪天」是由勝妙之禪定生心識之喜樂,稱「定生喜樂地」。「三禪天」是離二禪天麤動之喜受而住於勝妙之樂受,稱「離喜妙樂地」。「四禪天」是僅有與捨受相應意識,是證不還果之阿那含聖者所生之處。
「色界」在「欲界」的「六欲天」之上,有十八個層次的「天」。包括「初禪」的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禪」的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三禪」的少淨天、無量淨天、徧淨天,「四禪」的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總稱為「十八天」。從初禪至四禪十八天,宮殿高大精妙,由色所化生故名「色界」。
「無色界」(Arūpadhātu),是色相俱無,即無形體物質,唯存心識住於深妙之禪定中。「無色界」在「色界」之上,包括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又稱「四無色天」或「四空處」「四空天」。
此界唯存受想行識而無色身,無國土宮殿故名「無色」。既是無任何物質的世界,就只知其果報在色界之上而不能定其方處,只能依其禪定壽命等之深淺勝劣而立其差別。  
〈大智度論〉卷第十七解釋「非有想非無想處」說:「是中有想微細難覺故。謂為非有想。有想故非無想。凡夫心謂得諸法實相。是為涅槃。佛法中雖知有想。因其本名。名為非有想非無想處。」

「三界」除了「五淨居天」及彌勒的「兜率內院」外,其他都為凡夫生死往來之境,其果報雖有優劣苦樂的差別,但仍未脫離三界六道,故佛教行者都以跳出此「三界」為目的。其中色界無色界和欲界之六欲天,是屬「六道」中之「天道」,欲界之四大洲屬「人道」,而欲界之「四惡趣」屬修羅、畜牲、餓鬼和地獄道。
合起來,「三界」一共有二十八天。其中「欲界」的四王天和忉利天,因依須彌山地界而居,故稱「地居天」。「夜摩天」以上,凌空而處,故稱「空居天」。而「色界」四禪天的「無煩天」以上五天,是證得阿那含(不還果)的聖者所生之處,稱為「五淨居天」,包括無煩雜的「無煩天」,無熱惱的「無熱天」,能現一切勝法的「善現天」,能見一切勝法的「善見天」,色界天最勝處的「色究竟天」。
《法華經》將三界形容為:「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佈畏。」聖嚴師父說:「色界與無色界未必是特定的地方,而是心境。色界與無色界相應於不同層次的禪定。」(禪的智慧P44)
可見「色界」與「無色界」原則上是「欲界」的人修禪定時的一種心的境界,並非一定真正有那樣的「地界」。所謂「萬法唯心」,心的「境界」也是唯心所造。故師父在上段話之前說:「有人進入深層次的禪定時,心理處於色界或無色界,但肉體依然處於欲界。當禪力消退時,心理就回到了欲界。」也就是說,所謂在「色界」或「無色界」的,只是其心識所造的境界,而其色身實則乃在「欲界」,甚至「欲界」也是唯心所造。
故《八十華嚴經》說:「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六十華嚴經》〈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的「唯心偈」說:「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不造作,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故所謂「三界」,實則是唯心所造。

(另見後面[法數]之「四空天」「六道」及[名相-心得篇]之「J1-天堂與地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