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6日 星期五

[法數]六度-六波羅蜜

六度-六波羅蜜:
「六波羅蜜」(Satpāramitā),是指「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種「波羅蜜多」。因能助人度生死海故亦稱「六度」,度通渡,「六度」包含了一切「波羅蜜」的法門,故稱「萬行」,是修行菩薩道之法門。「六波羅蜜」就是「六度」。


一,「佈施波羅蜜」(Dāna pāramitā) 的 Dāna 漢譯為「檀那」,意為「佈施」,指以福利施與他人,包括以佛法度人稱為「法施」,以財物施人濟貧等稱為「財施」,消除眾生恐怖稱為「無畏施」。
聖嚴師父說:「佈施如挖井」,挖得愈深,水出得愈多。(禪的世界P232)但師父也說:佈施是要有智慧的,愚蠢的不問青紅皂白,不辨真假的佈施錢財是好心做壞事。


二,「持戒波羅蜜」(Shila pāramitā) 的 Shila 漢譯為「屍羅」,意為「戒」。廣義而言,防止和斷絕身語意一切為惡的行為及思想,稱為「戒」,具體而言是「防非止惡」。
「持戒」就是防禁身心之過,是受持佛所制的戒規而不觸犯。「戒」不僅能止惡,而且可以向善,故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身語意三業似火,持戒可以使心無熱惱而得清靜,故「戒」又稱為「清涼」。
聖嚴師父說:「戒的功能是在斷絕生死道中的業緣業因。……所以戒律的制定,不是佛陀對於弟子們的一種束縛,實是佛子的解脫道,也是僧團的防腐劑。」(戒律學綱要P22)


三,「忍辱波羅蜜」(Ksānti pāramitā) 的 Ksānti 漢譯為「羼提」,意為「忍」。「忍」有多義,主要指忍耐、忍受、安忍、安住。「忍耐」是對反面的逆境而言,能對一切違逆之境,毀譽得失等等而不起瞋心,包括忍受一切有情之打擊和非情之寒熱渴飢等。
「六度」的「忍辱」,並非毫無智慧的忍氣吞聲,例如對大自然的災害,當然要設法避免和控制,盡量減少傷害和損失;業報要接受,但有病當然要醫,也可通過行善佈施放生等福德來轉變和減輕。釋尊住世時,比丘有病釋尊也叫他們去求醫。有病不就醫以求所謂「圓滿」,不僅是邪見,還是形同自殺,是犯了殺身大戒的。對於猛獸和瘋狂惡徒的侵犯,要以慈悲心來制止,這不僅可以避免了自己和親人受到傷害,也是救助了對方免於再造惡業,如此等同慈悲救生。所以,「持戒」和「忍辱」是要有「智慧」的,別人打你左臉,沒有必要再把右臉伸過去,忍辱是有一定原則的,否則就成了「執著」,執著於忍辱就相當於「苦行」,並不如法,那就成了「戒禁取見」而不是「忍辱波羅蜜」了。「安忍」是對正面的順境而言,不論是初發菩提心,還是已修行到何種階位,能「安住」於佛理,而不為任何誘惑動心就是「安忍」。
(「戒禁取見」指執取和受持各種邪法邪戒,如各種苦行和邪教儀式,並以邪為正。如持各種苦行,持牛狗等畜牲邪行,並以為乃解脫之道而修習之。故「戒禁取見」亦稱為「戒盜見」。是不如法的)
論典對「忍」有多種解釋。《維摩經》〈方便品〉指「以忍調行攝諸恚怒」,就是以忍心調伏瞋恚。〈大乘義章〉所指「慧心安法」,以般若心安住於佛法,是安住於法的信心毫不動搖。
「忍」又分「生忍」和「法忍」。能安忍於一切順逆之境而不喜不瞋,稱為「生忍」,就是「眾生忍」。「生」指的是眾生,也就是能「安忍」的那個人。「法忍」亦稱「無生忍」
「無生法忍」,指安住於無生無滅之理而不動,於諸法實相中信心堅定而不動搖。七地以上菩薩已證得無生法忍,已斷除一切煩惱業障,不再退轉,稱為法身菩薩或無生菩薩,也就是「無生法忍菩薩」。因其清淨之身已非色身,故稱為「妙行法性生身」。
〈大智度論〉說:「無生忍法者,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又說:「菩薩住無生忍法,得諸法實相。」

四,「精進波羅蜜」(Virya pāramitā) 的 Virya 漢譯為「毘梨耶」,意為「精進」。指不懈怠、勤奮、努力、修習不懈。
〈大智度論〉卷第十六說:「於事必能,起發無難,志意堅彊,心無疲倦,所作究竟,如是等名精進相。……菩薩精進名為精進波羅蜜;餘人精進不名波羅蜜。……精進雖是心數法,從身力出名為身精進。如受是心數法,而有五識相應受是名身受;意識相應受是為心受。精進亦如是,身力勤修,若手布施,口誦法言,若講說法,如是等名為身精進。復次,行布施持戒是為身精進;忍辱禪定智慧是名心精進。復次,外事勤修是為身精進;內自專精是為心精進。麤精進名為身,細精進名為心;為福德精進名為身,為智慧精進是為心。……復次,一切法中皆能成辦,不惜身命是為身精進;求一切禪定智慧時,心不懈倦是為心精進。」


五,「禪定波羅蜜」(Dhyāna pāramitā) 的 Dhyāna 漢譯為「禪那」,意為「定」。指心注一境而不邪亂,意為「靜慮」。
「定」可摒除雜念,明心見性,通常包括和外道共通的四禪八定,加上阿羅漢修證的滅受想定,共九個階次。修完無漏的解脫慧,才能出三界生死。四祖道信說:「內外空淨,即心性寂滅。」聖嚴師父解釋:「不但環境空、身空、雜念空,連統一的一念心也要空。」(禪的世界P25
〈頓悟入道要門論〉載:「問,雲何為禪,雲何為定,答,妄念不生為禪,坐見本性為定,本性者是汝無生心,定者對境無心,八風不能動,八風者,刑衰毀譽稱譏苦樂是名八風,若得如是定者,雖是凡夫即入佛位。」禪宗的「禪」,是在行住坐臥等日常生活中。
〈智論〉卷第十七解釋說:「禪是波羅蜜之本。得是禪已憐愍眾生。內心中有種種禪定妙樂而不知求。乃在外法不淨苦中求樂。如是觀已生大悲心立弘誓願。我當令眾生皆得禪定內樂離不淨樂。依此禪樂已。次令得佛道樂。是時。禪定得名波羅蜜。復次。於此禪中不受味不求報不隨報生。為調心故入禪。以智慧方便還生欲界。度脫一切眾生。是時。禪名為波羅蜜。」
〈智論〉卷第四十五說:「發大莊嚴無有眾生能破壞者。若菩薩無禪定心未離欲。雖行餘波羅蜜則易壞。行禪波羅蜜能入慈無量。是時無能壞。如說行慈三昧者刀不能傷水火不害。亦有神通力種種變化能發大莊嚴。如佛說。鳥無兩翼不能飛翔。菩薩無神通力。不能發大莊嚴。入禪波羅蜜中能生慈無量。五神通故物無能傷。以是故今此說禪波羅蜜為首。」


六,「智慧波羅蜜」(Prajnā pāramitā) 的 Prajnā 漢譯為「般若」,意為「智慧」。佛經所提「智慧」不是指凡人的學識聰慧,而是指佛的真如實相。「智慧波羅蜜」就是「般若波羅蜜」。「慧」能顯發本性,斷除煩惱妄惑,去惑證理見佛實相。「慧」可分為有漏和無漏兩類,有漏慧是有我的,到小乘初果大乘初地才顯一分無漏慧,至到小乘四果大乘八地以上,才能出現純無漏慧,到此階位才徹底解脫,這個過程是「漸修法門」。


(另見[名相8畫]之「波羅蜜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