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法數]五體投地

五體投地:
「五體」指兩手兩膝和頭五部份肢體,因為此五部份皆「圓」,故亦稱「五輪」。「五體」著地行禮,稱「五體投地」。五體投地是古代,包括古印度最尊重虔敬的禮法,為佛教所用。亦稱「頂禮」或「頂禮膜拜」,「頭面禮佛」。「頂」是頂額,「頂禮」是以額觸地,是最虔敬的儀式。
雙掌合十,先右膝著地,次左膝,再兩掌著地,額頭碰著地。同時,先兩掌掌面向下,舒展過額兩邊,後翻掌向上。翻雙掌是表示承尊者之足,是極尊貴的禮拜,亦有承法之意。此稱為「頭面接足禮」,因為「頭面」是身體最尊貴之部份,「足」是最卑下之部份,以自己最尊貴頂對方最卑下,那是最尊敬的禮節。以「五體投地」大禮敬拜三寶,可以折伏憍幔並表示虔誠。
〈大智度論〉卷第十說:「人身中第一貴者頭,五情所著而最在上故:足第一賤,履不淨處,最在下故。是故以所貴禮所賤,貴重供養故。復次,有下中上禮:下者揖,中者跪,上者稽首,頭面禮足是上供養。以是故佛毗尼中,下座比丘兩手捉上座兩足,以頭面禮。」
「頭面禮佛」時,如果前面有「座墊」,通常應該跪在「座墊」前的地下,不應跪上「座墊」。「座墊」又稱「坐具」(Nisidana),一般用蒲草編成,故亦稱「蒲團」。「座墊」在佛教猶如蓮花座,是在上面趺坐用,為怕弄髒褲子把膝脆了上去,那是不夠禮貌的,僅可用於承受額頭和雙掌。此是禮節。
「五體投地」和藏人的「磕長頭」,也就是全身趴在地面禮佛的禮節是有所不同。藏人「三步一拜」的磕頭,藏語為 Lus tshadkyi phyag,意為「等身頭」。就是每次全身趴著面地磕一次頭,第二次向前磕頭時,腳尖齊在前次額頭著地處,每一拜的距離就等於身長,相當於漢人「三步一跪」的距離。
漢人下跪是雙膝著地,稱「長跪」。而外族有些是單膝著地,古時稱中原以西外族為「胡人」,故單膝跪稱為「胡跪」。 
因世俗指右為正道,左為邪道,故「右膝著地」是非常恭敬謙卑之意。
經典中禮佛或向佛請教某事之前,常有「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的動作。
僧人披「袈裟」時,覆蓋兩肩為「披」,也稱為「通肩」,通覆兩肩之意。「袒」是露出身體某部份,稱為「偏袒」。通常是露右肩,故說「偏袒右肩」。
〈釋氏要覽〉載:「舍利弗問經云,於何時披袒,佛言,隨供養時應偏袒,以便作事故。作福田時應著兩肩,現福田相故。」又說:「律云,一切供養皆偏袒,示有便於執作也。」
可見一般披袈裟時,偏袒右肩只為工作方便,非工作時則應覆蓋兩肩,整齊以「現福田相」。因「偏袒」是為便於工作,如同世俗的「捲起袖子」準備勞動,故亦有「聽命使役」,表示謙卑恭敬之意。
至於藏傳佛教僧人長時「偏袒」(露右肩膀),那是藏人的禮儀,自有他們的意思。
《壇經》中法達拜見六祖惠能時「禮不投地」,也就是敬禮時「額」不觸地。六祖念一偈曰:「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頭不觸地,是不够禮貌的,六祖知他心中必有事。法達承認因為「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所以很自傲。六祖說:「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再送他一偈曰:「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讐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機緣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