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1日 星期三

[法數]八苦

八苦:
「苦」(Duhkha) 人生所受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等今世前世造下諸業因所結的苦果,使人輪迴三界六道而遭受身心的苦痛,佛教稱為「八苦」。生、老、病、死是生理上的苦;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是心理上的之苦。「愛別離」指不得不與親友間的離別之苦,「怨增會」指不得不與所怨恨之人或事物相處之苦,「求不得」指對所欲求不能取得滿足之苦,「五蘊熾盛」是整個生命過程的生滅無常,包括生生世世在生死中流轉之苦。
《佛地經》說:「逼惱身心名苦」。人生雖有苦,亦有樂有捨,佛教所謂「苦」,是指身心所感之苦。
聖嚴師父說:「佛教講三界的生死是苦海,眾生的感受無非是苦,所以修持的目的是在脫苦……佛教所講的苦,是由眾生自己的業感報應而來,眾生的業感,是由無始的無明覆障而來,純粹是個人負責的事,與上帝沒有關系,與祖先也沒有瓜葛。眾生由於無明之惑的煩惱而造生死之業,由於生死之業而感生死之苦,正在感受生死之苦的生死之間,又因生死而造無明之惑;就這樣,由惑造業,由業感苦,因苦生惑,惑業苦三者連成一個生死之流的環狀,頭尾銜接週而復始,永無了期。」(正信的佛教P134)
此「苦」和「苦行」的「苦」絕對不同。「苦」是指人的身心被逼感受的各種內外的痛苦,完全是被動的,雖然今世所感受的不少苦,是宿世所造惡業在當今的果報;但「苦行」的「苦」是自己主動去受的,是居於某些目的而「自討苦吃」。所謂「苦行」,是以常人難於忍受的諸種慘痛的方法修行,以求生天。此法從古印度就流行,釋尊最初也曾用了六年時間修苦行,所謂「日食一麻一粟」,但最終覺悟到苦行未能解脫生死脫離三界,因此斷然終止。
〈止觀輔行〉提到「苦行」之法有六種:自餓、投淵、赴火、自墜、寂默、持雞犬戒(學雞犬飲食生活)等。
〈本行集經〉更提到多種:如裸體、坐臥荊棘或釘板、臥塚間或蟻垤、以泥塵污物塗身、單腳立、不梳洗身體髮鬚等等苦行,總之是自我虐待,至今印度教尚興苦行。佛教認為苦行是外道所行,並非聖道,以苦行求取未來樂果的行者稱「苦行外道」。

(另見[名相13畫]之「苦行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