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5日 星期一

[法數]五果

五果:
「五果」是「六因」所產生的結果。「六因論」是佛教對於因果論的一種解釋。據傳六因論原出於《增一阿含經》,但最早記載此說的是在一切有部迦多衍尼子的《發智論》。
「六因論」把一切事物能引生結果的原因,分為能作因、俱有因、同類因、相應因、遍行因與異熟因六種因。
「六因」所產生的結果,分為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離繫果五種果。兩者合稱為「六因五果」。
「能作因」指事物產生時,一切對其不發生阻礙作用之事物,皆稱為其「能作因」。
「俱有因」指事物之因及果同時互為因果者。例如心與心所相互相濟。稱其為「俱有因」。
「同類因」指過去與現在之一切有漏法,以同類相似之法為因。例如善法為善法之因,無記法為無記法之因。稱其為「同類因」。
「相應因」指認識發生時,其心及心所必同時相應而起相互依存。相應因必定為俱有因,但俱有因未必即是相應因。故於俱有因之外別立為「相應因」。
「遍行因」指能遍行於一切染污法之煩惱,此遍行因由心所中之十一遍行生一切之惑。故稱其為「遍行因」。
「異熟因」指能招致三世苦樂果報之善惡業因,這些善惡業因能招善惡之果,因果異類而熟,故其因稱為「異熟因」,其果稱為「異熟果」。
有因必有果,也就是有果報。六因得五果。果報的種類有五種:異熟、等流、增上、士用為有為果。離繫為無為果。
一,「異熟果」Vipākaphala指前世的業因在今世的果報,即是異世的因果報應。稱為「異熟果」。
二,「等流果」niṣyanda-phala指因與果的性質相同或相似的因果。是依前之善惡無記心而生後之善惡無記心,故也稱為「依果」。
三,「士用果」puruṣakāra-phala指人們利用工具和勞力的造作而得之果,如農人的耕種,工人的作業等,故亦稱「士夫果」。
四,「增上果」adhipati-phala,指比當下法力更強盛,更增進稱為「增上」。例如六根能依境發識,有增上力的作用,故六識對六根來說,六根是「增上緣」,六識是「增上果」。
五,「離繫果」visaṃyoga-phala指通過修行而斷絕煩惱的繫縛而得解脫涅槃,故「離繫果」亦稱「解脫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