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9日 星期五

[法數]五時八教

五時八教:
        明末蕅益智旭大師在其〈教觀綱宗〉中說:「佛祖之要,教觀而已矣,觀非教不正,教非觀不傳,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然統論時教,大綱有八,依教設觀,數亦略同。八教者,一頓二漸三秘密四不定,名為化儀四教,如世藥方。五三藏六通七別八圓,名為化法四教,如世藥味。……且約一代略判五時:一,華嚴時,正說圓教兼說別教,約化儀名頓。二,阿含時,但說三藏教,約化儀名漸初。三,方等時,對三藏教半字生滅門,說通別圓教滿字不生不滅門約化儀名漸中。四,般若時,帶通別二權理,正說圓教實理,約化儀名漸後。五,法華涅槃時,法華開三藏通別之權,唯顯圓教之實,深明如來設教之始終,具發如來本迹之廣遠,約化儀名會漸歸頓,亦名非頓非漸。」這便是「天台宗」判的「五時八教」。
        聖嚴師父說:在原始佛教時期,「並沒有教判的需要,到了初期大乘佛教以來的聖典中,為了處理小乘教及大乘次第教和圓頓教的問題,便有了教判。」(天台心錀P26)
        佛教傳入中土後,漸漸「因為佛經的數量龐雜,層次衆多,必須要有一種合理的分類方法。」(天台心錀P21)於是,自東晉時起,則逐漸產生了各宗各家的教判。
        天台宗立「五時八教」。「五時」指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華嚴時」,指釋尊初成大覺初時,以二十一日而向天人及菩薩眾說《華嚴經》。「阿含時」,後十二年向聲聞眾說《阿含經》。「方等時」,又八年說《維摩詰經》《楞伽經》等大乘方等經。「般若時」,進一步以十二年系統的說《般若經》。「法華涅槃時」,最後八年說《法華經》,以及圓寂前以一晝夜說《涅槃經》。總共用了四十年時間。
        「八教」有頓、漸、秘密、不定的「化儀四教」和藏、通、別、圓的「化法四教」。
        聖嚴師父說:「化儀是如來為了適應各類衆生根器而設的教化軌道,化法是如來為了適應各類衆生程度而設的教化範圍。」(天台心錀P49
        〈教觀綱宗〉中提到的「藥方」和「藥味」。師父解釋說:「倘若僅有藥方的化儀四教而無藥味的化法四教,猶如雖有四種根器的衆生可度,卻無四種程度的教材能度。若與之相反,僅有四種程度的教材,竟無四種根器的衆生為對象,也等於沒有一樣。」(天台心錀P49) 所以兩類四教「是彼此相依互用的」。  
        師父又說:所謂「教觀」,「教是佛的言教,是五時八教的全部聖教。觀是觀照,是依教起觀,攬教照心,如律而行。」(天台心錀P37)
        「時」是指時段。一般辭書或經論所舉「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年,華嚴最初三七日。」的判法,是元朝元粹在其〈四教儀備釋〉中引自荊溪湛然的〈五時頌〉。
        智旭大師在〈教觀綱宗〉中引《維摩經》〈佛國品〉中就「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一句而解說:「然只此別五時法,亦不拘定年月日時,但隨所應聞即便得聞,如來說法神力自在,一音異解豈容思議。」因為釋迦世尊從三十五歲成道,至八十歲入滅的四十五年間,聽法者自始至終什麼層次根性的都有。釋尊是應機對不同層次的對象就說不同的法,並非如此固定的分時分段的。
        上列提到的「半字」與「滿字」,是根據對梵文悉曇字的比喻。悉曇的四十七個字母,包括十二個母韻和三十五個子韻,是初學梵文必先學的啓蒙課程,此種未成詞語章句的教材,稱為「半字」。在梵語稱「悉曇章」(Siddhirastu)。由母韻和子韻複合成詞語章句,稱為「滿字」。此種書本章句在梵語稱「毘伽羅」(Vyākarana)。
        聖嚴師父說:「若以天台家的觀點,佛法有藏、通、別、圓的四教,除了藏教最高只成阿羅漢果,其餘三教的佛果,也是層次各別:一,通教的佛相當於別教第十住位。二,別教的佛相當於圓教的十行位中第二饒益行階段。三,既名圓教,從凡夫至佛果的任何一人都得名之為佛,所以乃至凡夫外道雖未聞法,理即是佛。若能聞法,名字即佛。若能聞法修行,觀行即佛。進入內凡位,是相似即佛。從別教初地至圓教等覺位,是分證即佛。最後即成究竟即佛。」又說:「別教不是藏教,藏教是小乘,唯有釋迦牟尼一人成了佛,其他的人僅成聲聞與緣覺。通教僅有三乘共通的十地。別教的佛要經五十二個位次,要從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最後還有等覺和妙覺,歷三祇百劫的次第階位而成佛。」(漢藏同異P46-48)
        「藏教」本指經律論「三藏」。天台宗依《法華經》特指小乘為「三藏教」。「通教」「是大乘的初階,前通小乘三藏教,後通大乘別教及圓教,含攝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聖教,而以菩薩為正機,聲聞及緣覺為傍機。」「別教」「是不與二乘相共的大乘聖教,唯對菩薩說大乘無量法,獨明三界外的菩薩法。此教的教、理、智、斷、行、位、因、果,既別於此前的藏通二教,也別於此後兩圓教,故名別教。」「圓教」「此是佛對最上利根的菩薩,所說事理圓融的中道實相法。此教與別教不同之處,僅在於一者隔歷,一者圓融。」(天台心錀P51)
        天台宗立圓教菩薩的行位稱「六即位」: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已成佛未成佛,理性與佛均等,故「理即佛」。二,從經卷知識和聽聞中知道佛的名字,知諸法皆為佛法,一切皆可成佛,故「名字即佛」。三,不僅知道名字即佛,更進而依法修行(觀行),故「觀行即佛」。四,因觀行無漏之智始入十信之位,得清淨之德,故「相似即佛」。五,始斷一分無明,繼而從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階位,分破四十一品之無明,見真如佛性,故「分證即佛」。最後破第四十二品無明(妙覺),證究竟圓滿的覺智,故「究竟即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