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6日 星期一

[法數]八解脫-八背捨

八解脫-八背捨:

行者修內觀,能背捨(背棄)三界之五欲,開發無漏智慧,斷盡三界見思煩惱而證阿羅漢果。所以「八背捨」又稱「八解脫」。亦有認為「八背捨」是「八解脫」的舊稱。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說:八背捨是「違背三界之煩惱而捨離之,解脫其繫縛之八種禪定也。」
八解脫(巴利語:aṭṭha vimokkhā,梵語:aṣṭau vimokṣāḥ)是八種禪修方式的合稱。
「八解脫」指八種背棄和捨除一切三界煩惱繫縛和執著,以達到解脫的禪觀方法,故亦稱為「八背捨」。「八解脫」是:
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因為內心若有色想(對物質的念頭),就會產生貪念,所以觀想外界的種種不淨,可以使貪念不起,故得解脫。
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內心雖然沒有色想,但為使不起貪念之心念更加堅定,還要再觀想外界的種種不淨,以使貪欲永遠無從生起,故得解脫。
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一心觀想光明、清淨、奇妙等淨色,稱為「淨解脫」,觀想淨色可不起貪心,可證明其心已得解脫,故是「身作證」,而此種觀想已圓滿、安住(於定),故是「具足住」。
四,「空無邊處解脫」。
五,「識無邊處解脫」。
六,「無所有處解脫」。
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以上四種解脫,是在無色界觀想苦、空、無常、無我,使心捨棄一切,所以解脫。
八,「滅盡定解脫」,滅盡定又稱滅受想定,因為眼耳鼻舌身五根,會因色聲香味觸五塵而生出種種妄想,但若有滅盡定,則可滅除一切妄想,而得解脫,稱為「滅盡定解脫」。


《維摩詰經》〈弟子品〉中載:佛陀請大迦葉去探維摩詰居士「問疾」,大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因為過去大迦葉托缽行乞常往貧民處所,有一次維摩詰見到,對他說:「唯,大迦葉!有慈悲心而不能普,捨豪富從貧乞。迦葉,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為不食故應行乞食;為壞和合相故應取搏食;為不受故應受彼食;以空聚想入於聚落。所見色與盲等,所聞聲與響等,所齅香與風等,所食味不分別。受諸觸如智證,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迦葉,若能不捨八邪,入八解脫,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眾賢聖,然後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間非住涅槃。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為益不為損,是為正入佛道,不依聲聞。迦葉,若如是食,為不空食人之施也。」迦葉聽了,對自己的小乘境界心生慚愧,「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所舉「八邪」是指與「八正道」相反的「邪見、邪思、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維摩詰大士指以邪相而入於正法,不可有分別心,不可執著。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一〈八背捨義第三十四〉說:「八背捨者。內有色外亦觀色是初背捨。內無色外觀色是第二背捨。淨背捨身作證第三背捨。四無色定及滅受想定是五。合為八背捨。背是淨潔五欲。離是著心故名背捨。不壞內外色。不內外滅色相。以是不淨心觀色。是名初背捨。壞內色滅內色相。不壞外色不滅外色相。以是不淨心觀外色。是第二背捨。是二皆觀不淨。一者觀內觀外。二者不見內但見外。何以故。眾生有二分行。愛行見行。愛多者著樂多縛在外諸結使行。見多者多著身見等行。為內結使縛。以是故愛多者觀外色不淨。見多者觀自身不淨壞敗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