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5日 星期三

[名相]有情眾生

有情眾生:
「衆生」是 Sattva「蕯埵」。
〈大乘義章〉說:「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廣義而言,世間出世間,一切集衆緣而生者名為衆生。佛教指的眾生,一般是指有情識的動物,故稱為「有情衆生」。
〈成唯識論述記〉載:「梵云蕯埵,此言有情,有情識故,今談眾生,有此情識,故名有情。」一般將「有情」和「衆生」視為新舊譯法,嚴格來說,「有情」者是「衆生」,但「衆生」未必「有情」,甚至是「非情」。另有指「衆生」在三界六道之中經衆多次的生死,故亦稱為「六道衆生」。
《仁王護國經》說:「善男子。一切眾生性無生滅。由諸法集幻化而有蘊處界相。無合無散法同法性。寂然空故。一切眾生自性清淨。所作諸行無縛無解。非因非果非不因果。諸苦受行煩惱所知。我相人相知見受者。一切空故。法境界空。空無相無作。不順顛倒不順幻化。無六趣相無四生相。無聖人相無三寶相。如虛空故。」
佛教看眾生不僅看當下,而是看累世。故廣義而言,世間出世間一切集衆緣而生者,名為「衆生」。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六道都是「有情衆生」;其他的草、樹、地衣,包括微細生物等,雖然也有生命,但只有本能,無思想情識,稱為「非情」或「無情衆生」。  
「菩薩」全稱 Bodhi sattva「菩提薩埵」。「菩提」(Budhi)是覺悟,指斷絕煩惱成就涅槃的智慧。「菩提薩埵」是覺悟的有情,漢譯為「覺有情」。 
所以狹義而言,人世間的「有情衆生」指的是人類。因為唯有人類才擁有「有情」的所有條件:包括由新陳代謝的細胞組識構成,有神經系統,有思考和推理分析能力,有語言記憶和創造能力,有七情六慾和對生命的執著,還有道德和善惡的標準。比人類次等的動物雖也有某些分辨好壞的能力和特性,甚至有很不錯的記憶力,但不可能擁有人類的全部條件。也因此,一般的動物只是隨業受報,甚至為生存而相互殘殺也不能算是造業。佛法說唯人類能造業,故亦唯人類能有學佛修道的能力和條件,但並非說其他神祇和生靈絕對不能修行,個別的情況下,某些神靈甚至個別的動物,是有修行的能力,但沒有人類那麼好的、全面的條件,故說「人身難得」。
聖嚴師父說:「佛經談到其他動物也能修行,但佛經解釋說這些動物是佛菩薩的化身,而不是尋常的動物。」(禪的智慧P42)佛經所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的「眾生」是指「有情眾生」。佛菩薩阿羅漢和凡界眾生實為同體,其區別僅是覺悟境界的高下。凡界眾生迷昧未覺,阿羅漢雖悟而尚有漏,菩薩是大覺而一分未盡,唯佛是圓滿究竟。
《壇經》中,惠能大師所指的「眾生」是「心中眾生」,所以「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妬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心中眾生」也就是「心的執著」,因為「執著」未悟,故你的「心」還在凡界。故大師說:「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疑問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