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4日 星期二

[名相]因地-果地

因地-果地:
「因地」和「果地」,是指修行佛道之階位。從發菩提心,也就從因行至證佛果之間的階位,稱「因位」,一般已證位者稱未證位者之階位為「因地」。例如對佛果位而言,等覺以下都屬「因地」;對初地以上菩薩而言,地前菩薩之階位都屬「因地」。修行之間稱為「因位」或「因地」;依「因位」修行之功而得之位,故稱「果位」,亦稱「果地」。因此「果地」是在「因位」之上,故亦稱「果上」。因為「因地」和「果地」是未開悟和已開悟兩種不同境界,故處在此兩種完全不同的境界者,對一切事物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
例如南北朝梁武帝是一位虔誠信佛的帝王,做了很多建塔齋僧的善舉。普通元年(西元520年)菩提達摩經海路來華,曾會見梁武帝,據說武帝因自己的善舉而問師,自己有什麼功德。因為禪宗是不執著次第功德的,不為福報而做功德才是無上功德。為破除梁武帝的執著,故師說「沒有功德」。
又如丹霞天然禪師(西元739-824)的一則故事。在一個嚴冬,禪師把木雕的佛像劈了燒火取暖,有人指責他,禪師回答說:「燒得掉的就不是佛。」師是為破除其弟子的執著而如此。達摩和天然兩禪師是在果地說那些話的,也可能此故事根本沒發生過,只是一則公案傳說。(禪的智慧)
聖嚴師父就達摩禪師的故事說:「澈悟的人觀察瞭解到其實根本無功德可言,功德只是因為自我而存在。開悟的人已經體證到空性,他們的功德已經轉化為智慧。開悟的人也會說沒有所謂智慧或成就。開悟不是由於智慧與功德,因為智慧與功德這些觀念涉及自我。」(禪的智慧P124)
就天然禪師的公案,師父說:「天然禪師之所以這樣做,是要幫助弟子斬斷執著,……對於開悟者來說,佛像依然是佛像,木頭依然是木頭,兩者在他心中是不同的。……從佛性而言,一塊木頭一尊佛像或任何其他東西都沒有分別。但就現象界而言,其中仍有區別。以世間的現象而言,每件事情都是不同的,但在開悟者心中則沒有區別。」(禪的智慧P118-119)「禪宗不談過程或進度,也不採取因地的角度,而只從結果或果地的角度來談,因此總是採用負面的方式,而不是肯定的方式;也就是說,禪宗的目的在於打破各式各樣的執著,不要人依賴或擁抱任何事情。」(禪的智慧P126) 當然,未悟的凡夫是不可東施效臏的,否則就成了褻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