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日 星期一

[法數]十二頭陀行

十二頭陀行:
「頭陀」(dhūta)是佛教僧侶的一種修行方式,故稱為「頭陀行」。指長居阿蘭若(寂靜山林等僻靜處),遠離人群,故又稱阿蘭若比丘或森林比丘。修頭陀行的出家人稱為「頭陀行者」。在中土指行腳乞食的出家人,通常亦指留髮修行的行腳僧。
「頭陀」原意指修治、抖擻、棄除,也就是滌除煩惱與塵垢,捨卻不需要的衣食住來修練身心,托缽乞食,堪受人天供養。
釋迦世尊不贊同苦行,但接受一部分少欲知足的傳統沙門修行方式,因此制定了頭陀修行法。佛陀的十大弟子中,摩訶迦葉就是頭陀第一。
絕大多數的出家人稱為聚落比丘(僧團比丘),平常居住在城鎮或是聚落的近郊。在古時修頭陀行的通常是單獨修行,但結夏安居期間,頭陀行者必須回到僧團之中參加誦戒布薩。除非經過上座長老的允許,在夏安居期間僧人不得獨自居住或外出。
「十二頭陀行」指十二項頭陀之行法:一,著糞掃納衣,僅可穿著人所棄廢布縫納之衣。二,僅可穿著僧伽梨、鬱多羅、安陀會三衣,不可再穿著其他。三,乞食,僅可靠自行乞食為生。四,不作餘食,午後不可再食正餐。五,一坐食,午前僅可食一次。六,一揣食,僅可受一丸之食,不可多食。七,阿蘭若處,居於離群寂靜山林。八,塚間坐,住於墓場處。九,樹下坐。十,露地坐。十一,隨坐,不拘坐處。十二,常坐不臥,常趺坐不倒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