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0日 星期五

[點燈]-發願與四弘誓願

K3-          發願與四弘誓願
                                    ──  行者 果燦  ──

        「願」在佛教的修行非常重要,經論中把「修行」和「誓願」比作鳥的雙翼,任少一翼都無法飛行。「願」,指誓願,也就是發誓立願,「行」是修行。
        聖嚴師父說:「菩薩發願成佛,發願度衆生,發這無上菩提心就是『願』。一切佛之所以能成佛,一定是先發願。我們因為是凡夫,所以每日念四弘誓願及普賢菩薩十大願。得到了深般若就不用念了,因為動者恆動,靜者恆靜,不用發願,恆在願中行其本願。」因為「有願時,時時在念著要度衆生」,故「心中還有自我存在」,到了「沒有要度的衆生及有衆生可度的念頭」時,也就是到了「無願」的境界時,才真正的自在。(心的經典P25
        佛菩薩在過去世未成就佛果之前,為救度眾生而發的誓願,稱為「本願」。本願有兩類,一是「總願」,一是「別願」。一切菩薩在初發心時必發的共通的誓願,稱為「四弘誓願」,全稱為「摩訶僧那僧涅陀」,略稱「僧那」。因為此是諸菩薩的通願,故稱為「總願」。「四弘誓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除了「總願」,諸菩薩還有各自的誓願,如阿彌陀佛在因地為法藏比丘時所發的四十八願,藥師佛為眾生解除身心之疾苦,治無明之箇疾的十二願,地藏菩薩「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弘願,普賢菩薩的十願等等。因為此是每尊菩薩各自的誓願,故稱為「別願」。
        關於「四弘誓願」,各經論所譯所舉各有不同,以上所舉是依《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也最為流通。《六祖壇經》載:「自心衆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惠能大師解釋:「善知識,大家豈不道『衆生無邊誓願度』,恁麼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識,心中衆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妬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衆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衆生,將正見度,即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衆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又『煩惱無邊誓願斷』,將自性般若智,除卻虛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門無盡誓願學』,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又『無上佛道誓願成』,即常能下心,行於真正,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懺悔品第六
        聖嚴師父說:「《六祖壇經》在四弘誓願之上多加了『自心』和『自性』的觀念,因為自心是無量廣大的智慧心,自性是清淨不動無障礙的佛性,所以發願度無量衆生不是心外真有衆生可度,斷一切煩惱不是心外真有煩惱可斷,修學一切法門不是心外真有法門可學,成無上佛道不是心外真有佛道可成。如果不是這樣,便成了心外有衆生、有煩惱、有法、有佛,那是二法,不是不二法;那是執著攀緣,不是解脫自在。」(禪與悟P314)師父說:「發願度眾生,不是度外邊的眾生,心外無眾生,而是自心內的眾生;斷煩惱,不是說我們有來自心外的煩惱,而是斷自心的煩惱;佛法非由佛說,乃是自心本具,故學自心的佛法;佛也不在心外,自心中原有佛性,所以是成自心的佛道。」(禪鑰P53)故說未悟之前是眾生,悟了就是佛。
        此外,如《法華經》〈藥草喻品〉所舉為:「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涅槃。」《道行般若經》〈守行品〉所舉為:「諸未度者悉當度之,諸未脫者悉當脫之,諸恐怖者悉當安之,諸未般泥洹者悉皆當令般泥洹。」以上僅繁簡不同。另有配合「四聖諦」的,如《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舉為:「未度苦諦令度苦諦,未解集諦令解集諦,未安道諦令安道諦,未得涅槃令得涅槃。」等等。是說:一,「眾生無邊誓願度」,是緣苦諦而度(自心)無邊眾生之苦;二,「煩惱無盡誓願斷」,是緣集諦而斷(自心)眾生無盡之煩惱;三,「法門無量誓願學」,是緣道諦而學(自心)無量法門;四,「佛道無上誓願成」,是緣滅諦而成(自心)無盡佛道。  
        聖嚴師父說:「有時業力強大,個人無法控制自己,也無法擺脫已陷入的煩惱。這可能是由於以往許多的行為累積而成,而現在因緣成熟,所以這些累積的業力一次現前。這也可能意謂一時造下很深重的惡業,而現在因緣成熟,惡果現前。這種情況發生時,就像洪水汜濫,除了隨波逐流,別無他法。避免、減輕這種惡業的唯一方法,就是在惡果現前、因緣完全成熟之前,先採取行動。用先前的比喻來說,看到洪水來了,就走避高地,那麼洪水的影響就不致那麼大。要避免惡業現前,可以藉著精進修行,懺悔往昔的惡行,多多行善──供養、布施、行善。從做這些善事所累積的功德以及修行的力量,有助於減輕或消除惡業。」(禪的智慧P65)可見,「業力」雖不為意志力所控制,却可受「願力」影響,故生前的發願修行,確可起很大助力。
        「發願」對修行非常重要,甚至願力可以抵消某些業力,協助解脫生死。一個人發了願,雖然不易實踐,但就如同受戒一樣,對於凡人而言,受戒後而不犯戒,是不可能的。《菩薩瓔珞本業經》說:「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犯了戒,只要誠心懺悔改過,或至心稱名念佛,就可還得清淨。發願以後,只要盡心盡力去做,就能逐漸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必然能達到「自淨其意」的一天。
        《涅槃經》說:「生世為人難,值佛世亦難,猶如大海中盲龜遇浮孔。」《雜阿含經》載:「大海中有一盲龜,壽無量劫,百年一遇出頭,復有浮木,正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盲龜百年一出,得遇此孔……凡夫漂流五趣海,還復人身,甚難於此。」以上是說明「人身難得」。據佛經記載,三世諸佛都是在人間以人身成佛的。故說人身是修行的「道器」。
        聖嚴師父說:「沒有身體的人是無法修行的,在三界之內的衆生,只有人可以修行,雖有部份神道天道鬼道畜生道的衆生能聽法,也能接受佛法,但因為六根不具足,力量用不上,所以不能修行,故說『人身難得』,應要好好珍惜。」(心的經典P23)「佛經談到其他動物也能修行,但佛經解釋說這些動物是佛菩薩的化身,而不是尋常的動物。」(禪的智慧P42)又說:「在六道中,天上的眾生太有福報,不易起精進心修行佛法,在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之眾生則太痛苦,更不易修行佛法,唯有人世間是苦樂參半,懂得要離苦得樂,知道要修學佛法。」(禪的世界P275) 
        故俗話說:「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拖累了。」在天界是不易修行的;相反,困苦的生活,却很能磨練人。修行不一定要打坐,但打坐卻是很好的修行方法。師父說:「初學者,端坐是必要的,六祖所講:『道由心悟,豈在坐也。』是直指心源,不假修持的頓悟法;打坐則是達成頓悟目的之前方便,是修行生活裡的一種方式。打坐只是修行,不是為了開悟;如將打坐當作開悟的方法,就如磨磚做鏡,永遠也開不了悟。『悟』是去掉一切的攀緣心和執著心,而從自我中心得到自在解脫。」禪的生活P2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