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0日 星期五

[名相]外道-六師外道

外道-六師外道:
「外道」一般指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和思想,也就是世俗的所謂「異教」。原梵語並無貶意,後世對一切異見邪說都稱外道,儒家所謂「異端」,則有貶意。
聖嚴師父說:外道「是指不向內求明心見性,而朝外求神鬼的賜予。」(正信的佛教P133)因為佛法認為人人內心深處都有佛性,學佛就是為解開我們自身的內心佛性。師父所指的「向內求明心見性」,這也僅是佛教能做到。而外道卻僅是祈求他們的「主」和「神」的恩賜,這便是「內」和「外」原則上的分別。故「外道」也可說是「求自性以外之道」。
在我國是春秋戰國(西元前770-前221)的時代,在人類歷史上是一個科學文化輝煌燦爛的時代。東周春秋末年時老子生,西元前565年釋迦牟尼降生後,前551年孔子生,前469年蘇格拉底生,前427年柏拉圖生,前384年亞里士多德生等等。世界古代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幾乎都集中在那個時代前後出生。
在釋尊降生之前,古印度人因對雅利安人的種姓制度的長期不滿,社會上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思想潮流,類似中國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據《大毗婆沙論》等說,原始佛教時期,古印度共有九十六種反對婆羅門種姓制度的思想體系。在近百不同的學說中,著名的有六種,被佛教稱為「六師外道」。
其一,「順世論」。此是「阿耆多翅舍欽婆羅」(Ajita Keshakambala)為代表的一派。認為世界是由物質構成,而構成物質的元素是地水火風,認為「大種為性,四大種外,別無有物」。「人依四大種所成,若命終者,地還歸地身,水還歸水身,火還歸火身,風還歸風身,諸根歸入空虛」。認為「身壞命終,斷滅消失,一無所存」。否定靈魂的存在,認為靈魂只是肉體的屬性。否定輪迴業報天堂和因果,反對祭祀和苦行,主張種姓平等。認為只有今生沒有來世,一切認識憑感覺經驗,此外都不足信。認為「現受苦盡,樂法自出」。故佛教稱他們為「現世涅槃論」者。
其二,「耆那教」(Jaina)。此是尼乾子若提子(巴 Nigantha Nātaputta)所創。尼乾子原名筏馱摩那,原意「勝利者」,號稱「大雄」。西元前六至五世紀與佛教同時興起。其教理亦反對婆羅門的種性制度和權威,認為世界是由地水火風等多種元素所構成,主張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淫、無所得等五戒,主張苦行,肯定物質和靈魂的存在,認為人的靈魂本性是清淨的,因包在人體軀殼裡而不能顯露。認為人現世的一切苦樂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是由前世的「業」所決定,業報是輪迴的,主張靈魂的解脫,而要解脫必須擺脫業的束縛,方法是正確的信仰和學習教義,奉行戒律,進行苦行的實踐。認為禁欲和修裸形塗灰等離繫之苦行,可以擺脫物質世界的束縛而達到靈魂的解脫。   
〈唯識述記〉曰:「尼虔子今言尼犍陀弗咀羅,翻為離繫子。苦行修勝因名為離繫,露形少羞恥,亦名無慚。本師稱離繫,是彼門徒名之為子。」又曰:「以其露形,佛法毀之曰無慚,即無慚羞也。」故亦稱離繫,不繫,無慚,離三界繫縛的意思。創教二百年後,於北方摩伽陀和南方加羅奈克的信徒在教義上產生分裂,成為南方保守的,主張裸體的「天衣派」,和北方寬容的「白衣派」。耆那教曾經盛極一時,十三世紀起衰落,十七世紀後出現改革,主張以人道主義和博愛觀點解釋古老教義。漢傳佛典稱其為「尼乾外道」「裸形外道」等。
其三,「七元素說」。此是「迦羅鳩馱迦旃延」(Krakuda kātyana)(婆浮陀伽旃那)所創。認為世界是由地、水、火、風、苦、樂、靈魂七種元素組成。這些元素是原本存在的,並非創造或生成的,故其永恆不變,互不影響接觸,人類只是這些元素單純的集合體。認為「無因無緣,眾生染著,無因無緣,眾生清靜,一切眾生有命之類,皆悉無力,不得自力。」是無因論之感覺論者。後來此一學派被稱為「積集說」。
其四,「無因無緣論」。此是「富蘭那迦葉」(Pūrana Kāshyapa)所創。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是偶然的,無因無緣,否認善惡之業報。宣稱「使用暴力不以為罪」的無道德論者。
其五,「生活派」。此是「末伽梨拘舍羅」(Maskā ri Goshā li Putra)亦譯成「末伽梨俱舍梨子」所創。這原是耆那教的分支,主張「嚴格遵守生活法規」,主張世界由靈魂、地、水、火、風、虛空、得、失、苦、樂、生、死等十二元素構成,其中虛空是其他十一個元素存在的場所,靈魂則存在於有生命的動植物和其他物質中,認為世上一切都受命運支配。認為「無有今世,亦無後世,無父無母,無天無化無眾生。」其他教派貶其為「借行道以謀生活者」,漢譯佛經中稱其為「邪命外道」。
其六,「懷疑論」和「不可知論」。此是「散若邪毘羅梨子」(Sanjaya Vairatiputra),亦譯成「珊闍耶毘羅胝子」所創。 認為世間萬物及真理都不能有定論,可以說有,非有,亦有非有,非有非非有。佛教稱他們為「難以捕捉的鱔魚學說」。
後來此六師外道除「耆那教」外,其他都逐漸消亡。
據《大毗婆沙論》等說,當時的「外道」共有九十六種。在近百不同的學說中,著名的有六種,被佛教稱為「六師外道」。
《央掘魔羅經》中:「佛告文殊師利。乃往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時世有佛。名拘孫陀跋陀羅。出興于世在此城中。時。彼世界無諸沙礫。無外道名。唯一大乘。彼諸眾生一向快樂。爾時。如來久住於世乃般涅槃。般涅槃後正法久住。法欲滅時持戒者減。非法者增。有一阿蘭若比丘名曰佛慧。有一善人施無價衣。比丘愍彼即為受之。比丘受已示諸獵師。諸獵師眾見此好衣生劫盜心。即於其夜將是比丘至深山中。壞身裸形懸手繫樹。爾時。其夜有採花婆羅門至阿蘭若處。見虎恐怖向山馳走。見彼比丘壞身裸形懸手繫樹。見已驚歎。嗚呼沙門。先著袈裟而今裸形。必知袈裟非解脫因。自懸苦行是真學道。彼人豈當捨離善法。當知分明是解脫道因。壞正法故。即捨衣拔髮作裸形沙門。裸形沙門從是而起。爾時。比丘自得解縛已。即取樹皮赤石塗染以自障蔽。結草作拂用拂蚊蟲。更有採花婆羅門見已。念言。是比丘捨先好衣。著如是衣捉如是拂。彼人豈當捨離善法。當知分明是解脫道。即學彼法。出家婆羅門從是而起。時。彼比丘暮入水浴因洗頭瘡。即取水衣以覆瘡上。取牧牛人所棄弊衣以自覆身。時。有樵者見已念言。是比丘先著袈裟而今悉捨。必知袈裟非解脫因。故被髮弊衣日夜三浴修習苦行。彼人豈當捨離善法。當知分明是解脫道。即學彼法。苦行婆羅門從是而起。比丘浴已。身體多瘡蠅蜂唼食。即以白灰處處塗瘡。以水衣覆身。時有見者謂言是道。即學彼法。灰塗婆羅門從是而起。時。彼比丘然火炙瘡。瘡轉苦痛不能堪忍。投巖自害。時。有見者作是念言。是比丘先著好衣今乃如是。彼人豈當捨離善法。當知投巖是解脫道。投巖事火從是而起。如是九十六種。皆因是比丘種種形類起諸妄想各自生見。」

      ──行者果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