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4日 星期三

[點燈] - 生前死後與六道輪迴

J3-              生前死後與六道輪迴
                                              ──  行者 果燦  ──

        二十年前,有一位年輕人問我:「人死了以後會去哪裡?」我一時給問倒。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要探究人的「前世、今生、來世」,就會牽涉到佛教的很多教義,要花很大的篇幅,而且不易講得明白。但這不僅是一位對前途感到迷罔的年輕人的問題,當前的佛教,已摻雜了太多非佛的「添加物」,每一位學佛修行的人不也是很想搞清楚嗎?
        俗世的民間信仰認為,做了善事的人死後會上升「天堂」,做了壞事的人死後就下墮「地獄」,那些界於「天堂」和「地獄」之間的「流浪者」,就變成「鬼魂」。於是就出現了如四川豐都的「陰曹地府」,牛頭馬面的「無常使者」,地獄的刀山火海,以及「奈河橋」和「孟婆」等等的神話故事。
        佛陀的教法並非如此陰森恐怖的,泰國佛使比丘說:「佛陀不是個唯物論者,他不會以身為準則,以致於說地獄是一個用銅鍋煮人或煎人的地方,佛陀以心為準則。」(一問一智慧)佛法認為,人一生的所作所為,會造成「業」,既造了「業」,在因緣成熟時,必招感相應之果報,這就是佛教的「因果定律」,也就是俗世所說的「因果報應」。故聖嚴師父說:「業乃是指現在行為而成為未來果報之因。」這些「業」中為主的,會形成一種牽引力,稱為「業力」。這種「業力」的能量,在因緣成熟時,就會對你將來輪迴六道起著很強烈的牽引作用,在死後牽引你的「中陰」或「神識」趣向「六道」中人天鬼畜等其中一道,或下墮地獄,或直接往生佛國淨土。    
        俗世有一些書籍描繪前世今生的故事,有些可能是小說家的想像,但有不少確是真人真事。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有時我們到一個從來沒去過的地方,突然發現,怎麼此地似曾相識。少數人甚至能知道哪裡有通道,哪裡有道門,很親切,只是記不起何時來過或住過。有些人會固執地找很多借口去否定那個發現,其實他自己也說服不了自己。世上有很多國家,包括「科技發達」的西方國家,都有過「再生」的真人真事,更何況在國人深信「輪迴再生」的,信仰佛教和印度教的國家。這方面的故事,收集起來可印成好幾本書。  
        聖嚴師父說:「業種儲存於第八識,也就是阿賴耶識或藏識。死後業種會繼績成熟,最有力的業種會決定再生於何處,如何再生。而這個生靈,會被父母像磁鐵一樣吸引。無漏之業是由不執著於自我的開悟聖賢所造。由於不執著於自我,所以這種業的結果是無漏的,超脫輪迴,不存在於第八識中。(聖者)能從此生帶到來生的只有智慧力,這種人只是順應衆生的需要而再生於人間,也就是所謂的乘願再來。」(禪的智慧P142)
        佛教是講緣起法則的,是注重因果定律的,有前生則有今生,有今生必有來生,雖然因為每個人的業緣不同,在三世輪迴的過程中,未必一定再生為人,但必竟說明了在六道中可以「再生」,再生的結果就是來生。死於此而生於彼,再死於彼而復生於此,在六道中往返生死,永無了期,故稱為「生死輪迴」。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生是受業力所牽,死則受業果所引,不管你願意不願意,只要業識還在,都逃不出此生死苦海。
        那麼「六道輪迴」又是如何發生呢?「輪迴」(Samsāra),並不是一道一道順序輪着來,而是依「業力」的趣向,在六道之中往來之意。「輪迴」的趣向是視你在生時的所作所為和心向所定。《八十華嚴經》說:「三界所有,唯是一心。」你的「心」向着哪一道,你再生原則上就生於那一道。這取決於自己生前或累世的業力。善者上昇天道,惡者下墮三塗,不善不惡或善多惡少的生人道或修羅道。以善惡的比重,或先受福報後受罪報,反之或先受罪報後受福報不等。佛教是沒有牛頭馬面的「無常使者」,佛菩薩是不會「監控」和「審判」人的,沒有任何外來的力量會「審判」你,你的未來完全操控在你自已手裡。
 《佛說處處經》說:「佛言。出息不還則屬後世。人命在呼吸之間耳。」又說:「人死命盡神不滅。隨行所生但微不可便見。所得不同。為善升天為惡入淵。以是為異。」
        一個精進修持淨土法門的行者,他整天都唸「阿彌陀佛」,整個身心都慈悲善念,一心向着西方極樂淨土,那他捨報以後,其神識必然往生阿彌陀佛的佛國淨土。同樣,一個滿腦子損人利己,一心偷盗拐騙的人,不下地獄也必成餓鬼。
        《楞嚴經》說:「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流轉。」《圓覺經》說:「一切衆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又說:「輪迴,愛為根本。」《華嚴經》說:「隨生死流,入大愛河。」《楞嚴經》說:「愛河乾枯,令汝解脫。」
        也就是說,只要人的心還存有慾望,還執著於世間,就會有輪迴。「輪迴」是因為「不知常住真心」和「有種種恩愛貪欲」,這個「愛」是「貪欲」和「執著」,特別是情愛婬欲。《楞嚴經》又說:「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佛言若不斷婬修禪定者,如烝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砂。」貪欲最甚者是婬欲,佛教對婬戒是非常重視的,故出家必須斷婬,否則,如「烝砂作飯」,終不可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