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0日 星期五

[名相]舍利

舍利:
「舍利」(Shārira)有三種意思:其一是指印度一種善鳴的鶖鳥;其二是指聖人入滅後的遺體為「全身舍利」,或遺體火化後留下的晶瑩堅固之珠子,為「碎身舍利」;其三是指一切佛的經卷教法,為「法身舍利」。「碎身舍利」分三種﹕白色稱「骨舍利」,黑色稱「髮舍利」,赤色稱「肉舍利」。
《金光明經》〈捨身品〉載:「是舍利者,即是無量波羅蜜功德所重……舍利乃是無量戒定慧香之所薰馥,甚難可得,最上福田。」經說:「有佛舍利塔處,即有佛之法身。」佛陀荼毗後留下的舍利稱「佛舍利」,是佛門至寶,應建塔供養,頂禮朝拜。除了佛舍利,高僧或有一定修為的凡夫死後火化,也會出現舍利,但並不像佛舍利那樣金剛不壞,另外,歷史上也有憑虔誠祈求而得舍利的記載。
聖嚴師父說:「凡是修定,或是凝心攝心而達到修身目的的人,燒了會有舍利子。通常說,要修持戒定慧三學的人,才有舍利子;但是舍利子本身是人體分泌物的結晶和凝結,它有若干程度的神聖和神秘,為佛教徙所重視,但未必是佛教徙的大事,解脫生死才是根本大事,因為這還是屬於界內色身的變現,終究不出於無常的範圍。」(學佛群疑P137)
據傳在釋迦世尊入滅之後,大迦葉尊者招集五百大阿羅漢,結集佛的「法身舍利」,也就是釋迦世尊留下的教法,而任由其他人去爭奪佛的「肉身舍利」。佛陀荼毗後留下手指骨、牙齒、頭蓋骨、以及眾多的紅、白、黑等晶瑩「舍利」。當時鄰近的七國國王聞訊,派兵來爭奪佛舍利,後依一位婆羅門的建議,將舍利分為八分,由各國各自攜回建塔供養。據法門寺出土的《誌文》碑戴:佛入滅兩百年後,摩揭陀國孔雀王朝阿育王統一印度,立佛教為國教,發掘出八王所修建佛塔中的佛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派僧眾帶著舍利及佛經到世界各地,建塔供奉並弘揚佛法。   
《心經》所舉「舍利子」卻是指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多羅」(Sāri putra)。「弗多羅」意思是「兒子」,「舍利」是指舍利弗的母親的名字,「舍利弗多羅」意為如鶖鳥般有辯才的女人「舍利」的「兒子」。玄奘法師譯成「舍利子」,直指其為「舍利之子」,但佛經中多以「舍利弗」稱之,那是「舍利弗多羅」的略稱。
「舍利弗」和「目犍連」皆為摩揭陀國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原同為外道,交情甚篤,其師死後他們分別外出求道,並相約誰先得解脫必相告。舍利弗在途中遇馬勝比丘得聞緣起法。據〈大智度論〉載,馬勝為舍利弗說的緣起偈是:「諸法從緣生,是法緣及盡,我師大聖王,是義如是說。」舍利弗因此拜佛陀為師出家。《增一阿含經》這樣形容:「智慧無窮,決了諸疑,所謂舍利弗比丘是。」據說舍利弗根性銳利,不為煩惱所遮者,故舍利弗被譽為佛陀十大弟子中之「智慧第一」。舍利弗開悟得脫後,告知目連,目連遂率兩人弟子二百多人共入佛門。
「馬勝」即釋迦世尊初轉法輪的「五比丘」之一「阿濕縛伐多」(Ashvajit),亦稱「額鞞」,又名「阿濕婆」(Assaji)。〈西域記〉載:「阿濕縛恃比丘,唐言馬勝。」傳馬勝儀容非常端正莊嚴,令人起敬。

        ──行者果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