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5日 星期三

[名相]供養

供養:
「供養」有多種,一般可分為「資財供養」,也可稱為「利供養」,就是以財寶食物衣物供養等;「法供養」就是修行佛法以及弘法,也包括對佛的恭敬讚歎等,甚至合掌問訊,一句「阿彌陀佛」也是供養。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七說:「信根多者。喜供養舍利。慧根多者。好讀誦經法。……十善道乃至一切種智。皆攝在般若波羅蜜中。和合是法名為般若波羅蜜。是般若中但出生佛尚應當供養。何況出生三乘及人天中樂。皆因般若波羅蜜有而不供養。舍利是無記法。是諸善法所依止處故。後乃能與人果報。行般若波羅蜜。即時得果後亦得報。」
〈智論〉卷第五十八說:「供養者心。若供養佛取人相。人畢竟不可得。以取相故福田雖大而功德薄少。供養般若波羅蜜者則如所聞。般若中不取人相不取法相。用是心供養故福德大。」
慈恩〈法華玄贊〉說:「進財行以為供,有所攝資為養。」通常以香花、果品、明燈、珠寶等供養佛菩薩;以香花、果品、明燈、衣物、飲食等供養亡靈;以袈裟、飲食、錢財、醫藥等供養僧尼。
《法華經》〈法師品〉載:「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肴饌、作諸伎樂,人中上供而供養之。」
「供養」是要出自內心的,虔誠的,並不僅在供養品的價值。佛經裡有一個故事:在佛陀住世時,有一位老女乞丐,她經常看到人們供養佛陀和他的弟子,她也希望有能力去供養佛陀,但她一貧如洗。有一天她行乞得到一個小錢,她就拿去買油,雖然這一個小錢並不夠買油,但當油商知道她是要買油供養佛陀時,就把油給了她。老女丐就拿油到佛陀住的道場去點燈供養佛。第二天清早,佛陀的弟子目犍連清理油燈時,發現所有的燈油都燒完了,唯獨女丐那盞油燈還亮著。天已亮了,目犍連試圖吹滅那盞燈,可是他試了很多種方法都不能把燈弄熄。佛陀看到了就對目犍連說:那盞燈是以最虔誠的清淨心供養的,它的功德大到無可比量,你就是拿一切大海的水也不能澆滅它。後來佛陀給那老女丐授記,說她將來必定成佛,號「燈光佛」。
同樣是供養佛,富有的人可以用一整車的財物,但那不過是他所有的一小部份,雖有功德但有限;老乞丐雖然僅供養一小盞燈,卻是她的所有,功德無量。
阿含部《大般涅槃經》說:「欲供養我報於恩者。不必以此香花伎樂。淨持禁戒讀誦經典。思惟諸法深妙之義。斯則名為供養我也。」
法供養是最上之供養。如今網絡知訊發達,人人都可上網,在網絡上抄貼佛教經論,「為他人種種廣說其義。開示演暢分明令易解」(《般若經》)。自度度人行菩薩道,是最大之供養。
我們常見經論中說,某菩薩於多少多少劫供養了多少多少佛。一般初發菩提心行者就會感到,要多少時間才能供養如此多佛?其實我們能「受持讀誦,如說修行」佛經,並解經印經或為他人說,就是等於「廣為流布」佛的教法,就是供養了三世諸佛,是最好的「法供養」。前面說過,唸佛名號也是供養佛。
我們入寺院,常見收集信眾供養的「功德箱」,必置於佛菩薩像前當眼處,信眾供養前先拜拜佛,然後才把錢投入。好像先對佛菩薩打個招呼,「我供養了!」這算不算是「有住供養」?如果有一天,寺院的「功德箱」移到了不當眼處,信眾可以毫不張揚,盡己所能供養了三寶,是否可做到「三輪體空」?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三說:「諸佛雖於一切法中心無所著。於世間法盡無所須。諸佛憐愍眾生故出世。應隨供養者令隨願得福故受。如以華香供養亦非佛所須。佛身常有妙香諸天所不及。為利益眾生故受。是菩薩欲淨佛土故求好音聲。欲使國土中眾生聞好音聲其心柔軟。心柔軟故易可受化。是故。以音聲因緣而供養佛。或有菩薩滿三千大千世界香。供養諸佛若塔。」
《金剛經》說:「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佈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佈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行者果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