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7日 星期一

[名相]根性-根機

根性-根機:
        「根」(Indriya) 指內在的天性條件,有生長之義,故稱為「根」。人累世所具生,善業或惡業之力,指悟道能力的敏銳程度,根本的性質,故稱「根性」,亦稱「根器」。因為是在來世因緣成熟時遇機而顯,故亦稱「根機」。「根性」堪受菩薩大法者,稱為「大機」。僅能受聲聞緣覺小法所化者,稱為「小機」。
        因為「根性」不僅是當下的,而是累世的,故比世俗所謂IQ「智商」有更高得多的層次。一個人「根性」的強弱,除了視現世的業緣機遇外,最主要是還有宿世的業緣,故稱「根機」。根性劣或根機弱者是「鈍根」(Mridu-indriya ),「鈍」指愚鈍。根性敏銳或根機強者是「利根」(Tiksa-indriya),「利」指銳利、敏捷。前世修了善業積了德,必然在現世得到果報,從佛教的修持上說,便是「善根」。
        例如釋迦世尊住世時,不少佛的弟子,能憑佛的一句話或一件突然的事而開悟,證入聖位,我們說他們「根機深厚」。他這根性,便是宿世修來的。現世的凡夫,除極個別者外,一般已不可能知道他自已前世做過什麼,但我們此世學佛修善業,必然會為未來種植善根。特別是在此世發菩提心受了「菩薩戒」,種下善因,必然會為來世修得深厚的善根之果。
        聖嚴師父說:「菩薩戒不是『盡形壽』受持,而是『盡未來際』受持,所以命終不捨戒,菩薩不拒性別與變性之人,所以二形不失戒。……菩薩戒一經受得之後,從生至生直至成佛,都是永遠隨逐的,因為戒體是一種無形狀無表象的無漏色法,當它一經薰上了我們的本性理體之後,只有被遮沒的可能,卻沒有失落的可能了。所謂犯了重戒失戒,那祇是因受惡法陰影的遮沒而失去了戒體的功能,並不即是戒體從我們的本性理體上失落,……正因為菩薩戒是盡未來際受持的,轉生之後,多數的眾生雖已不再記憶曾經受戒,雖其功能或已隱沒,但其戒體仍然存在性體之中,所以仍可遇緣而『增受戒』,如果轉生無緣再受,乃至也不記憶曾經已受,這一戒體的功能必將仍有顯現的機會,所謂善根,這也正是善根的一種。」(戒律學綱要P396 )
        可見皈依受持「菩薩戒」,是培植善根的最佳方便。善根之根機根性,加上受教法之因緣,稱為「機緣」。佛菩薩度衆生,是根據衆生的不同根性應機說法,稱為「投機」。
        〈大乘大義章〉說:「佛得一切智慧,其智不可思議,若除諸佛,無復有人,如其實理,盡能受持。是故,佛佛隨眾生所解,於一義中三品說道。為鈍根眾生故說無常苦空,是眾生聞一切法無常苦已,即深厭離,即得斷愛得解脫。為中根眾生故說一切無我,安穩寂滅泥洹,是眾生聞一切法無我,唯泥洹安穩寂滅,即斷愛得解脫。為利根者說一切法從本已來,不生不滅畢竟空,如泥洹相。是故於一義中,隨眾生結使心錯,便有深淺之異。」(第十四章)
        故佛陀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也就是宿世已在無量佛所,聽法持戒修福而種下甚深厚善根,得無量福德。
        「盡形壽」是止於此一世之壽。「盡未來際」是生生世世,直到成佛。
        〈義章〉所說:「於一義中三品說道」。「一義」指諸法實相之理。「三品」指分「鈍根」「中根」「利根」三個品位層次來解說。

        ──行者果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