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8日 星期三

[名相]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金剛經》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這說明了成佛之前和成佛之後的兩種不同境界。
        在成佛之前,一切發心菩薩都得發菩提心,立誓願要度眾生,既要度眾生當然有眾生可度。《金剛經》說:「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成佛之後,已沒有眾生,也沒有佛,否則就成了還在「有相」的境界。這是其一。其二,佛說「眾生皆有佛性」,佛度眾生實則是眾生自度,因為眾生是以本身的福德因緣,而感得自身心中的佛菩薩的化現。也就是說,未成佛之前,因為自身的佛性被無明煩惱遮蔽了,所以希望得到佛菩薩的引導和救濟,成佛之後自己本身就是佛,故說「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壇經》說:「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疑問品)
        所謂「眾生」實則是悟前的你自己,「度眾生」就是度自己。再者,菩薩度眾生,是自然而然的「三輪體空」的。所有菩薩在初發心時,都立願度一切眾生,甚至誓願「不度盡一切眾生,誓不成佛」。猶如地藏菩薩誓言:「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羅什在〈大乘大義章〉中說:「菩薩有二種,一者,功德具足,自然成佛。如一切菩薩初發心時,皆立過願言,我當度一切眾生,而後漸漸心智轉明,思惟籌量,無有一佛能度一切眾生,以是故,諸佛得一切智,度可度已而取滅度,我亦如是。二者,或有菩薩猶在肉身,思惟分別,理實如此,必不得已,我當別自立願,久住世間,廣與眾生為緣,不得成佛。」(第四章
        《自在王菩薩經》說:「自在王。菩薩說法時雖說眾生名。而依於法不依眾生。何以故。若於我法中實有眾生者。終無淨無解。是故。自在王。一切法畢竟無我無眾生。如來以世法故說有眾生。諸法實無眾生。是故。菩薩依於法不依眾生。法者即是法性義。法性者是不生性義。不生者是畢竟不起不作義。義者是不可說義。何以故。以語說法。法不在語中。是故。以語示義。有所示說皆非語非說。有所分別有所說者。即非佛法。無分別無所說即是佛法。是故。言無說是佛法。若人欲入佛法應如是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