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5日 星期三

[名相]輪迴

輪迴:
        《楞嚴經》說:「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流轉。」
        《圓覺經》說:「一切衆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
        佛教是講緣起法則的,是注重因果定律的,有前生則有今生,有今生必有來生。雖然因為每個人的業緣不同,在三世輪迴的過程中,未必一定再生為人,但必竟說明了在六道中可以「再生」,再生的結果就是來生。死於此而生於彼,再死於彼而復生於此,在六道中往返生死,永無了期,故稱為「生死輪迴」。
        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生是受業力所牽,死則受業果所引。不管你願意不願意,只要業識還在,都逃不出此生死苦海。唯有「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直到「明心見性」,「諸漏已盡,生死已了,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才能「轉識成智」,解脫生死。解脫生死就是不再生,沒有生當然也不再有死,超出了三世流轉和六道輪迴了。這不正是人類有史以來所追求的「長生不老」嗎?    
        《圓覺經》說:「輪迴,愛為根本。」「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婬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知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樂善。復現天人。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迴故不成聖道。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華嚴經》說:「隨生死流,入大愛河。」
        《楞嚴經》說:「愛河乾枯,令汝解脫。」
        可見凡人輪迴六道,未能出離三界解脫生死,是因為「不知常住真心」和「有種種恩愛貪欲」,這個「愛」是「貪欲」「執著」,特別是情愛,婬欲。
        《楞嚴經》又說:「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佛言若不斷婬修禪定者,如烝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砂。」
        貪欲最甚者是婬欲,佛教對婬戒是非常重視的,故出家必須斷婬,否則如「烝砂作飯」,終不可得。
        「輪迴」Samsāra 並不是順序輪着來,而是在六道之中往來之意。佛教認為,除了已解脫生死,自主生死的佛菩薩和阿羅漢以外,一切眾生都得依自己業力之趣向,在六道之中生生死死。生在哪一道,取決於自己生前或累世的業力。善者上昇天道,惡者下墮三塗,不善不惡或善多惡少的生人道或修羅道。以善惡的比重,或先受福報後受罪報,反之或先受罪報後受福報不等。
        因此聖嚴師父說:「面對随時會到臨的死神,我們想著自己有永遠的過去,還要想著有永遠的未來,這是接受死亡最好的心理準備。如果我們能相信此生有過去,就能坦然接受,並因應此生的因緣;若能相信有未來,就能懷抱希望,邁步向前。」(歡喜看生死P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