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日 星期三

[名相]偈-偈頌

偈-偈頌:
        「偈」是Gāthā「偈他」,指偈頌。「偈」是佛教的一種韻文文體,似詩,似頌。偈頌是佛菩薩或聖者的智慧,或是行者自性所悟。一般雖以四句詩的形式,但較自由,並非一定講究平仄韵律。「偈」亦是「誡」,故亦稱為「誡偈」。
        「偈」通常分「通偈」和「別偈」。〈百論疏〉上說:「偈有二種:一者通偈,二者別偈。別偈者謂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皆以四句而成。目之為偈,謂別偈也。二者通偈,謂首盧偈。釋道安云:蓋是胡人數經法也。莫問長行與偈,但令三十二字滿即便名偈,謂通偈也。」就是說,不論經之長行與偈頌,數文字至三十二字者謂之「通偈」。例如出自《勝鬘經》的偈:「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無比不思議,是故今敬禮,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歸依。」是法會中常用的「讚頌」。
        此所謂「通偈」不同於「通教偈」。「通偈」和「別偈」僅論字數。「通教偈」指諸佛共同的教誡。
        例如《增一阿含》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雖僅十六字,因為是三世諸佛的教誡,故稱為「通教偈」。
        「首盧偈」(Shloka)亦譯為「首盧伽陀」,是由梵文的三十二字或以上組成,故亦稱為「長行」。
        〈玄應音義〉十七載:「首盧亦名室路迦,或言輸盧迦波,印度數經皆以三十二字為一輸盧迦,或名伽陀。」
        「別偈」每句從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不等。但通常是四句一偈,故亦稱「四句偈」。
        列如著名的「雪山半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金剛經》中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作如是觀。」龍樹在〈中論頌〉中的「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六祖惠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又如古德的:「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你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等等。
        《金剛經》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四句偈。
        聖嚴師父說:「這講的都是『實相無相』的道理。意思是如要見佛,不要把佛的色身相及音聲相當作佛,否則就是行邪道,不能真正見到如來。這目的是要我們『無相』『離執』,如把佛的色身及音聲當作佛來執著,就是有相,若執有相就有煩惱。……遵照佛的教導去修行佛法的人,就是真正見到佛了。如果僅把佛的色身當作佛,卻不遵照佛的教理或方法去修行的人,縱然佛在眼前,也不叫見到佛。」(心的經典P192)
        這裡的「見佛」,是指覺悟到佛性,佛的真如實相,也就是顯現自心佛性,「明心見性」,而不僅是見佛的外在「形相」。
        佛經典籍中使用偈的地方很多,往往一首四句偈,就點出了數萬言典籍的神髓。
        《金剛經》說:「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可見受持佛經及四句偈,並為他人說,其功德是無可限量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