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4日 星期五

[名相]觀自在

觀自在:
        《心經》中的「菩薩摩訶薩」或「觀自在菩薩」,是指「觀世音菩薩」。
        法藏在〈心經略疏〉說:「於事理無礙之境,觀達自在,故立此名,又應機往救,自在無關,故以為名,前釋就智,後釋就悲。」
        以慈垂救度眾生為本願的菩薩,觀機往救,心無罣礙,自由自在拔苦興樂,稱為「觀自在菩薩」。所有菩薩都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照萬法而任運自在,都是「觀自在菩薩」。但觀世音菩薩是修耳根圓通,循音救世的大菩薩,故亦稱為「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不一定僅指「觀世音菩薩」。但「觀世音菩薩」就必定是「觀自在菩薩」。
        《佛說大方廣曼殊室利經》載:「善男子。汝能愍念多眾生故。住陀羅尼形而為眾生演說。安立勸進隨喜解其理趣。為修行者開示法要及諸護摩善巧方便。能獲無上正等菩提。及獲二乘人天之果。以清淨身能為眾生作諸佛事。示現佛身。安立寂靜無住涅槃。若有眾生應以摩醯首羅身得度者。即現摩醯首羅身。為彼眾生演陀羅尼祕密之法。乃至應以帝釋之身迦樓羅身緊那羅身。摩呼羅伽悉地明仙日月星宿童男童女種種之身。乃至異類二足四足多足無足。有情無情三界之身而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演說。以是義故名觀自在。」
        漢譯《心經》現存的版本,有二部譯成「觀世音」,其他譯成「觀自在」。其中鳩摩羅什譯本為「觀世音」,玄奘譯本為「觀自在」。可見此僅是翻譯角度的不同,應該都指的是「觀世音菩薩」。
        在《大般若經》中和《心經》內容相似相關的篇章,是由佛陀親自宣說的,所指的菩薩稱為「菩薩摩訶薩」,也就是「大菩薩」。
        《心經》的說法主應該是佛陀,是佛陀對舍利弗說法,而舉大菩薩修行深般若波羅蜜,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為例子。
        懂佛教歷史的人都知道,釋尊入滅後第一次結集時,是《阿含經》的原始佛教時代,是為自利的聲聞乘時期。到西歷世紀初前後,「大乘經典」才先後被發掘整理出來,自利利他的大乘佛教興起,出現了《般若經》《華嚴經》《法華經》《淨土三經》《涅槃經》等大乘經典,宣揚菩薩道精神。提到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大智文殊菩薩和大行普賢菩薩;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大悲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和《地藏本願經》又提到彌勒菩薩和地藏菩薩。
        聖嚴師父說:「佛法係由五種人所說:一,佛陀,二,佛的弟子們,三,天仙,四,神鬼,五,變化的人。」(學佛知律P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