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日 星期五

[名相]執著-罣礙

執著-罣礙:
        「執著」是固執於某事物而不動不離不捨,在見解而言稱為「執見」。佛教修行的目的在解脫生死煩惱,而要解脫煩惱首要是破執。佛教認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萬法皆空。凡夫因無明愚痴,執著五蘊,執著邪見,故無法解脫自在。「修行」並非只在形式上,也不僅在認識上在學識上的理解,而是在體驗在實踐中的覺悟,故主要是「破執」。
        聖嚴師父說:「以理解的態度和方法看佛經,得到的只是知識,不是無漏的智慧……只有以體驗的態度來看佛經,無著的智慧才會自然的成長。」(心的經典P17)
        例如殺生是大戒,佛教是禁殺生的。但南傳和藏傳佛教徒並不嚴禁葷腥,特別是南傳佛教,他們至今乃過沿門托缽的生活,施主供養甚麼就要接受甚麼,廣結善緣,一律平等,不可有分別心。但從慈悲的角度,食素可避免殺生,是應該鼓勵的。如五辛等葷菜,熟食據說會生婬,生食口有刺鼻辛味,會引起口臭,為了不使聽經的靈界眾生起瞋,在誦經之前應該避免葷辛。但食五辛僅屬「輕垢罪」,並非大罪。
        《入楞伽經》說:「食肉之人斷大慈種。……若食肉者。當知即是眾生大怨斷我聖種。大慧。若我弟子聞我所說。不諦觀察而食肉者。當知即是旃陀羅種。非我弟子。我非其師。是故。大慧。若欲與我作眷屬者。一切諸肉悉不應食。」(遮食肉品第十六)故佛門弟子,特別是出家人,是應該食素的。
        六祖惠能是聽了《金剛經》中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這個「住」字,指的就是「執著」,也就是「罣礙」,是牽掛,障礙。
        《壇經》中載:惠能大師南隱之時,為避惡人搶奪衣鉢信物,曾避難獵人隊伍中長達一十五年。獵人以狩獵為生,每天當然免不了吃肉,當時大師雖未剃度出家,但堅守殺生戒,故「以菜寄煮肉鍋」,「但喫肉邊菜」。這充分顯示大師「心無罣礙」,不執著。「但喫肉邊菜」這句,也因此成了不執著時俗的名言。
        南傳和藏傳佛教是從避免分別心和不執著出發,施主供養甚麼就要接受甚麼,廣結善緣,一律平等。但殺生戒就一定要嚴守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