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8日 星期六

[名相]檀-壇

檀-壇:
        「檀」是「檀那」(Dāna) 之略,意為布施或施與,以財或法等施與人。
         〈大智度論〉卷第十一說:「檀名布施,心相應善思,是名為檀。」
        「施主」(Dāna pati)中文稱「檀主」「檀家」,也稱「檀越」。
        六波羅蜜之一的「布施」亦稱為「檀波羅蜜」。因波羅蜜是「度」的意思,布施是可度生死海而到涅槃彼岸的法門,故檀波羅蜜亦稱「檀度」。
        〈智論〉卷第十二說:「檀波羅蜜是名渡布施河,得到彼岸。」(行「檀那」可越渡貧窮海之意)。
        〈智論〉卷第十一說:「檀有種種利益。檀為寶藏常隨逐人,檀為破苦能與人樂,檀為善御開示天道,檀為善符攝諸善人(施攝善人與為因緣故言攝),檀為安隱臨命終時心不怖畏,檀為慈相能濟一切,檀為集樂能破苦賊,檀為大將能伏慳敵,檀為妙果天人所愛,檀為淨道賢聖所遊,檀為積善福德之門,檀為立事聚眾之緣,檀為善行受果之種,檀為福業善人之相,檀破貧窮斷三惡道,檀能全獲福樂之果,檀為涅槃之初緣,入善人聚中之要法,稱譽讚歎之淵府,入眾無難之功德,心不悔恨之窟宅,善法道行之根本,種種歡樂之林藪,富貴安隱之福田,得道涅槃之津梁,聖人大士智者之所行,餘人儉德寡識之所效。」
        寺院不僅受施主供養,也是為施主提供法施之處,故寺院亦稱「檀寺」或「檀林」。布施有三種:財施法施與無畏施,故亦可稱為「三檀」。
        留意!此「檀」非彼「壇」。「檀」是梵語 Dāna 譯音的略稱。而「壇」梵語是「曼荼羅」(Mandala),是指諸尊的畫像及法器等,築「壇」是為安置供奉曼荼羅諸尊之處,傳佛法之處,故又稱「道場」。
        〈演密鈔〉載:「漫荼羅,聖賢集會之處,萬德交歸。」

(另見〈名相-26相關〉之「塔-廟-寺-壇」及11畫之「曼荼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