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8日 星期三

[名相]無住生心

無住生心:
        《金剛經》的精髓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惠能大師就是憑這句話而開悟。整段經文如下:「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住」是安住,是堅持,是停留不動,是不變易,是執著。
        〈頓悟入道要門論〉這樣解釋「心無所住」說:「汝若欲了了識無所住心時,正坐之時但知心,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惡都莫思量。過去事已過去,而莫思量,過去心自絕,即名無過去事。未來事未至,莫願莫求,未來心自絕,即名無未來事。現在事已現在,於一切事但知無著,無著者,不起憎愛心,即是無著,現在心自絕,即名無現在事。三世不攝,亦名無三世也。心若起去時,即莫隨去,去心自絕。若住時亦莫隨住,住心自絕,即無住心,即是住無住處也,若了了自知住在住時,只物住亦無住處,亦無無住處也,若自了了知心不住一切處,即名了了見本心也,亦名了了見性也。只個不住一切處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脫心,亦名菩提心,亦名無生心,亦名色性空,經云證無生法忍是也。」
        德山宣鑑禪師說:「汝但無事於心,無心於事,則虛而靈,寂而妙。」
        聖嚴師父說:「『應無所住』是不在乎不牽掛不執著,無分別,都很好,沒什麼不好,也沒什麼更好,心已得解脫自在,但是仍有功能有作用。也就是心中沒有煩惱沒有執著,卻有智慧。」(神會悟境P20)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應該不執著,不執著於一切,包括有無空和一切法,這樣即可生智慧,也就是顯現佛心。即是說「不執著的心」,就可「明心見性」,見到與佛無二無別的佛性。
        在巴利文《長阿含經》(Digha-nikaya),釋尊臨入滅前對阿難說:「祇要除去一切妄想,住於無念無想境時,身心安樂,了無苦惱。」這就是「無住」「無心」之境界。
        聖嚴師父說:「『應無所住』的住,就是見到任何事,聽到任何話時,不作主客觀的判斷,不將自已的觀念放在裡面。一切的現象不離空的自性,一切的眾生不離覺的佛性。」(禪鑰P109)
        人人從無始以來本有清凈的佛心,因被無明煩惱這汚垢所遮蓋,故無法顯現。心不執著,佛心就可以顯現出來,就顯出智慧,有智慧就能自我解脫。所以「應」是對「生」說的。「生」不是產生而是「顯現」,因為「佛性」原本就存在的,是「本來面目」,只是被遮蓋了,無所謂產生不產生的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