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5日 星期六

[宗派]密教

密教:
密教的「密」並非指「秘密」,而是因為根據密教的傳說,密教是由法身佛大日如來盧遮那佛傳金剛薩埵,在釋迦世尊入滅後八百年,龍樹菩薩開南天鐵塔,從金剛薩埵得受密法。故密法並非釋迦世尊所說,是直接由法身佛盧遮那佛所說,而法身佛是不說法的,故稱密教的傳承為「密法」,也稱根本心法或無上大法。
正因為是「密法」,是法身佛內證之境界,深密秘奧,不可能由凡夫傳承,故密宗的傳承者稱為「金剛上師」大成就者。坊間一提到「密教」,就以為是藏傳佛教,其實藏傳佛教顯密並存,而且必須先學顯乘。
西元 747年入藏的「寂護」大師是中觀清辨學派高僧,傳入的是以中觀為主的顯乘,自「蓮華生」大師入藏,才傳入密乘。
據說,密法是大日如來盧遮那佛傳金剛薩埵,故金剛薩埵為二祖,傳龍樹為第三祖,據傳龍樹壽一百三十歲,傳龍智為第四祖,龍智活了七百歲,傳金剛智為第五祖。而金剛智便是在唐玄宗開元年間(西713-742)來華的密宗三高僧的第一位。歷史上「金剛智」「善無畏」「不空」稱為「開元三大士」。由此可知早在開元年間,密教已傳中國。而蓮華生大士是至西元八世紀中業始入藏,蓮華生也是第四祖龍智門下,和金剛智是同輩。
在古印度佛教的晚期,印度教和外來的回教興起,佛教在印度已逐漸沒落,反而傳至中國高麗日本的「北傳佛教」,和傳至斯里蘭卡緬甸和泰國等東南亞的「南傳佛教」興旺起來。尚留在印度的佛教,以晚期大乘佛教的理論為基礎,吸收了印度教的觀念和修法,加上印度的某些民間信仰,發展形成了「密教」和「密乘」。 
從原始佛教的經典,我們就知道佛教是不主張用神通和咒術的,釋迦世尊住世時就多次對弟子們使用神通加於譴責,甚至在佛陀自己的族人受到攻擊時,他也沒有顯神通去阻止。但古印度當時社會,民間外道充斥咒術巫術,而能顯小小靈異手段確實很吸引無知的民眾。在如此的社會條件下,特別在佛陀入滅八百年後,在正統的佛教慢慢衰微,非正統的法門必然慢慢浸透到佛教中來。從「婆羅門教」等外道吸收了某些咒術儀軌,結壇加持灌頂印契等等,傳統的禪法也和外道的瑜伽術慢慢溶合,外道的密法亦提昇成了正統的「密乘」。在中土還吸收了民間方術和道術,甚至民間戲劇的儀軌和唱腔。
雖然密教的形成並非如此簡單,雖然密教的經典很難在原始佛教的經典中找到依據,雖然藏傳密法不能和佛教劃上等號。但佛教發展至今,除了寄望彌勒菩薩早日成佛,又有誰有權威和能力分得清楚?
「密法」可分為「雜密」「事密」「瑜伽密」和「無上瑜伽密」。聖嚴師父說:「雜密類似民間信仰,事密已經有組識化,瑜伽密跟禪定相應,無上瑜伽是跟當時印度教的性力派結合而完成。」(學佛群疑P133)很清楚地點出了密法的因緣。
佛教的修行是很重視「禁慾」,特別是「婬慾」。但我們在南亞不少寺院牆上看到明目張膽的男女交媾的裸像,這可能是受印度教等外道的影響,使在文化上受到儒教影響的北傳佛教徒們目瞪口呆。外道指男女性交中也有心意集中,淫樂遍身,類似定心的現象。故被附會或有意提倡所謂「性命修雙」「身心雙修」,提倡從男女之淫樂中修定。認為女性代表智慧,男性代表方便,兩性交合使智慧和方便圓滿。類似道教的所謂「房中術」「御女術」等等,某些派別認為男女的交媾,採陰補陽或採陽補陰,是修鍊長生不老術的法門等等。
但「離欲」是佛教的根本,《楞嚴經》說:「佛言若不斷婬修禪定者,如烝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砂。」《壇經》說:「淫性本是淨性因,除淫即是淨性身;性中各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人天道」視夫婦之外的性行為為「邪婬」,是五大戒之一。而「解脫道」的根本更是「斷淫」。以男女交媾作為修行的方法,本質上是為婬慾找借口,那是邪道而非佛道,是不如法的。
「蓮華生」雖是密教的大成就者,有降魔伏妖的神通力,但據傳他是有妻室的在家菩薩,故其入藏後所創的「寧瑪派」並不禁僧人娶妻。這也可能是受了無上瑜伽派的影響,甚至是受印度教性力派的影響,給後來藏傳佛教古派埋下流弊的伏線。故才有七百年後「宗格巴」的革新藏傳佛教,創立「格魯派」,嚴禁僧人娶妻,重整戒律。「寧瑪派」雖沒落了幾百年,但至今尚有信徒,特別是二十世紀中葉一批藏人流亡海外,在西方有不少「上師」「仁波切」是有妻室的。 
坊間有「密教盛行,佛教必亡」的說法,聖嚴師父說:「如果以正統的西藏式的佛教僧侶教育,經過長時間的薰陶,訓練而成的人才來傳播,一如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論》《密宗道次第論》以及《現觀莊嚴論金鬘疏》等做為依據而弘揚密法,應該和顯教無異,不會有什麼遭致滅亡後果的原因。如果僅僅以搖鈴、揮杵、吹號、擊鼓、咒術、加持等來求財、趕鬼、長生、消災、免難,和似是而非的即身成佛、雙身雙修等的謬論及符咒術數等的行法做為推廣密教的號召,並且僅止於此,那就真是佛教的大不幸,假如就是這樣的密教興盛,佛教焉有不亡之理?」(學佛群疑P133-138)
另外,如日本的佛教一,可能是為了承傳的方便,或有其他因緣,其僧人是可以娶妻傳宗的。日本很多寺院幾乎是家族經營,甚至在其僧人過世而又沒有子孫繼承的情况下,其寡妻或女兒是可以去找一個僧人來入贅,以便繼承寺產的。佛教的修行是為了開悟解脫,如果是為了寺產或所謂「教主」的名位,循此法發展下去,佛教不修梵行不持戒律,焉有不亡之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