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0日 星期一

[古德]竺道生

竺道生:
「道生」( 西元355-434) 俗姓魏,東晉鉅鹿人(河北平鄉),寓居彭城(江蘇徐州),少年隨竺法汰(西元320-387)受具足戒,並隨姓竺稱「竺道生」。中年游學至盧山,拜僧伽提婆為師,學有部經論,後偕慧睿等到長安投鳩摩羅什門下,成為羅什門下「四聖」及「十哲」之一。東晉安帝義熙五年(西元409年)回到建康,宋文帝元嘉十年(西元434年)在盧山圓寂。
竺道生一生從學三家,集般若中觀涅槃之大成,其學說主張「法身無色」,「頓悟成佛」,「佛無淨土」,「善不受報」,「教法四輪」等,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其「頓悟」說認為,要悟即悟「全理」,中間無階段,否則不為悟,故後世稱此為「大頓悟」。其「教法四輪」把釋尊的教法分為「善淨」「方便」「真實」和「無餘」四法輪,開創了中土佛教判教之先河。
竺道生最著名的是關於「一闡提亦可成佛」的主張,時「涅槃」類經典初傳中土,東晉安帝義熙十四年(西元418年)佛陀跋多羅譯出法顯迎回建康的六卷《大般泥洹經》。竺道生首先提出「佛性當有論」,認為「一闡提亦可成佛」。此說在當時的佛學界引起了極大震動,竺道生因此被眾僧以「背經離說」而逐出建康(今南京)。故才有竺道生在虎丘(今蘇州閶門外)聚石講道,所謂「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神話傳說。
後來北涼曇無讖譯的四十卷本《大般涅槃經》(也稱《涅槃經》或《北本涅槃經》) 傳到建康,經中講到「一闡提亦可成佛」,僧眾才佩服竺道生「孤明先發」,涅槃學因此興盛。
著有〈佛性當有論〉〈法身無色論〉〈佛無淨土論〉等。


生公說法

蘇州鐘山頭陀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