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9日 星期日

[古德]慧遠

慧遠:
歷史上號「慧遠」的高僧有兩人,一是創「淨土宗」的東晉東林寺「慧遠」,另一是南北朝淨影寺「慧遠」。
東晉廬山東林寺慧遠(西元334-416),俗姓賈,雁門樓煩人(今山西原平)。十三歲就隨其舅父令狐氏到許昌洛陽遊學,博學佛儒道玄學等。二十一歲時,與其弟弟慧持一同拜太行恆山道安為師出家。聽道安講《般若經》而驚嘆「儒道九流,皆糠秕耳。」二十四歲便能開壇講《般若經》,開創以〈庄子〉等佛經以外的經典講解佛經,並得道安的認可。
時襄陽寇亂,道安遺散徒眾,慧遠原想南下廣東羅浮山,東晉孝武帝太元六年(西381年)至江西盧山,感盧山秀麗清幽,便在盧山定居。安帝元興元年(403年),招集慧永、慧持、道生及劉遺民、宗炳、雷次宗等高僧名儒一百二十三人,在廬山虎溪東林寺無量壽佛像前誓願修西方淨業,創中土「淨土宗」。因寺側有白蓮池而被稱為「白蓮社」。
據傳「蓮社」中有十八翹楚高賢,後世稱為十八賢,包括慧遠、慧永、慧持、道生、曇順、僧叡、曇恆、道昺、曇詵、道敬、覺明、佛馱跋陀等高僧,及劉程、張野、周續、張詮、宗炳、雷次宗等名儒。宋四明石芝曉法師又將歷代同修淨業之高德立「蓮社七祖」,順序是始祖廬山辨覺正覺圓悟法師慧遠、二祖長安光明法師善導、三祖南岳般舟法師承遠、四祖長安五會法師法照、五祖新定臺岩法師少康、六祖永明智覺法師延壽、七祖照慶圓淨法師省常。
慧遠居盧山三十餘年,所創「淨土宗」為中國化的佛教,對中外影響深遠,唐代智恩、鑒真和尚將「淨土宗」東傳日本,流傳至今時,視慧遠為始祖。安帝義熙十二年八月(西元416)慧遠圓寂,壽八十二。
據〈廬山誌〉載:慧遠居廬山東林寺三十餘年,影不出山,送客不過虎溪。「虎溪」是東林寺前的小溪。傳說一次慧遠送詩人陶渊明和道士陸修靜下山,談得投機,不覺過了虎溪石橋,於是聽見山中虎吼不止,三人相視大笑,後人稱為「虎溪三笑」,並有畫家畫「三笑圖」,詩人寫詩作文傳頌。雖然慧遠(西元334-416)和陶渊明(西元376?-427)是東晉人,但陸修靜(西元406-477)是南朝宋人,慧遠圖寂時,陸修靜才十歲,如何與前輩「三笑」?此不過是後人想說明中國儒釋道的融和而善意杜撰罷了。     
姚秦弘始三年(西元401年),「鳩摩羅什」被後秦姚興迎請至長安為國師,在今陝西户縣圭峰山草堂寺譯經說法。「慧遠」和「羅什」雖未見面,但久聞大名互相欽佩。雙方書信來往,討論大乘深義,主要是慧遠問,羅什答。遠師的弟子將兩師的書信問答收輯編纂成集,便是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大乘大義章〉,原名〈慧遠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並羅什答〉,略稱〈大乘義章〉,今人改名〈遠什大乘要義問答〉。
因為慧遠學貫佛儒道和玄學,是當時中土最有學問的一代高僧。而羅什雖生於龜玆(今新疆庫車),但祖籍天竺,自幼隨母出家,遍訪名師,對當時興盛的大乘佛典有很高的造詣,特別對龍樹〈中觀論〉和〈大智度論〉。羅什中年時被前秦苻堅的大將呂光擄至武威,因此學習並精通漢語。一方是中土佛學高僧,一方是天竺佛學高僧,故〈大乘義章〉是當時中土大乘佛學最經典的論著,一千六百多年來,對我國大乘佛教有深遠影響。後代的論著,大都喜引述〈大乘義章〉內的論點來解釋佛經。(見「經論」之《大乘義章》)
另一位是南北朝淨影寺慧遠(西元523-592),北周隋初燉煌人,俗姓李,十三歲出家,北周武帝時(西元557-581)廢佛教,慧遠曾以死抗議。隋朝再興佛教,慧遠於楊都創淨影寺。隋文帝開皇十二年(西元592)慧遠圓寂,壽七十。一生所著經疏都以四字為句,隋初亦撰〈大乘義章〉,凡二十卷(大正藏四十四冊),相當於詮釋大乘深義的佛教百科辭書。此〈大乘義章〉二十卷,是解釋大小乘法相的古今第一疏,分為五聚:一,教聚共三門;二,義聚共六門;三,染聚共六十門;四,淨聚共一百三十一門;五,雜聚(缺失)等。 
此東林寺「慧遠」的〈大乘大義章〉非彼淨影寺「慧遠」的〈大乘義章〉,後人有將兩「義章」混為一談,那是不明前「義章」僅是略稱,原名實為〈慧遠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並羅什答〉。前是「十八科」(三卷十八章),後是「二十卷」,內容和緣起也是兩回事。而最主要的是,淨影寺慧遠生於西元523年,而羅什早於西元413年圓寂,相距逾一世紀,跟本不可能書信往來問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