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1日 星期二

[古德]六祖惠能

六祖惠能:
「惠能」(西元638—713年),唐未之前稱「惠能」,之後稱「慧能」,現存《壇經》均用回「惠能」。是禪宗南宗創始者,史稱中土「禪宗六祖」。
惠能俗姓盧,唐代廣東新興人(舊稱南海新興)。幼孤家貧,斬柴養母,一日入市販柴時偶聞人誦《金剛經》,「一聞經語心即開悟」,因此安頓好老母後,投蘄州黃梅山東禪院拜五祖弘忍為師。初事雜役,八月後弘忍使眾徒各書得法之偈,上座弟子神秀主張漸悟,書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勸拂拭,莫使惹塵埃。」惠能聽了神秀的偈後當夜請人於壁上書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得弘忍於三更密授《金剛經》。當時,惠能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悟。弘忍將衣鉢傳給他。聖嚴師父贊說:「六祖惠能便是一位不参自悟的曠世利根。」當時惠能為避傳承的爭鬥,得法後尊師命先在南海漁村隱居數年。
唐高宗儀鳳元年(西元676年,時三十九歲)正月,惠能入南海法性寺(今廣州光孝寺)聽住持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是夜「風吹幡動」,聞二僧爭論是「幡動」還是「風動」,惠能直指「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印宗法師聽到驚為「遇肉身菩薩」,並在得知惠能來歷後向其執弟子之禮。同月十五日惠能在法性寺正式剃度,次月八日受具足戒,並開壇立「東山法門」(正實開創南禪宗法門)。第二年歸韶州(今韶關)曹溪寶林寺,傳其「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識心見性,頓悟成佛」的頓悟法門,故後世稱為「曹溪惠能」。
師認為「迷時師度,悟了自度」。禪宗自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至惠能共六代祖師,故惠能被稱為「六祖」。唐玄宗開元元年(西元713年)八月初三圓寂,壽七十五歲,塔於曹溪南華寺(今粵北韶關)。後被唐憲宗李純追謚為「大鑒禪師」,六祖全身舍利現仍供奉於南華寺。
因與神秀觀點相左,惠能得五祖弘忍衣缽後南隱,神秀則北上,禪宗於是分成南北二宗,南宗惠能,北宗神秀,後世稱為「南能北秀」,或「南頓北漸」。惠能認為「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說:「凡夫即佛,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其頓悟觀點對中土禪宗影響深遠,曾對「坐禪習定」一事對武則天的內侍薛簡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對淨土法門有自己一套看法,師認為:「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又說:「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認為:「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所傳得法弟子有行思、懷讓、法海、神會等四十多人。
因在惠能之前,禪宗並未成宗派,故嚴格來說,惠能才是禪宗的創造者。據《壇經》載:六祖惠能從五祖弘忍處得傳衣鉢後,為避同門的争奪,連夜逃去嶺南。途中被曾當過將領的同門惠明追上,當時惠能把衣鉢放在山石上,自己躲在一邊。惠明趕到,提不動衣鉢而大聲說,他不是為衣缽來,是為求法而來。惠能便現身說:「你既然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壇經》行由品)惠明依法而觀,當下就開悟了。
在佛菩薩而言,自身沒有善惡,看眾生也沒有善惡,善與惡只不過是凡夫的執著。聖嚴師父說:「《六祖壇經》的『不思善,不思惡』,便是不須想到善與惡的問題,超越了善惡相對的執著心,主觀的我便不存在。把自己的妄想、執著、煩惱,全都放下之際,就是本來面目顯現了。所謂本來面目是什麼?即是無所罣礙的清淨智慧心,又稱為平常心。平常心是什麼?就是無得失的心,非善非惡的心。」(禪鑰P173
惠能大師在臨寂前囑咐他的門人弟子說:「汝等諦聽,後代迷人,若識衆生,即是佛性,若不識衆生,萬劫覓佛難逢。吾今教汝,識自心衆生,見自心佛性,欲求見佛但識衆生,只為衆生迷佛,非是佛迷衆生。自性若悟衆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衆生,自性平等衆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衆生。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衆生中,一念平直即是衆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壇經》咐囑品
也就是說:衆生心中自有佛,佛本在衆生心中,衆生就是佛,佛就是衆生。故煩惱時是衆生,破煩惱得涅槃時是佛。生死時是衆生,得菩提時是佛。是衆生迷失了佛性,並非佛迷失了衆生。迷時是衆生,悟時是佛。
古德有偈:「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祇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頓悟之說,雖然早在四世紀竺道生( 西元355-434)就已提出,可是正式成為頓教一派,始自惠能。



六祖惠能



曹溪南華寺(寶林寺)六祖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