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2日 星期五

[點燈]-梵文與巴利文

P1-       梵文與巴利文
                             ── 行者 果燦  ──

        人人都知道漢傳佛教的佛經,大都是從古印度的梵文佛經翻譯過來的,但梵文梵語是什麼樣的語言文字呢?
        古典梵語是原自古老的印歐語系,是古印度書面用語,最初見於〈吠陀〉文獻,故亦稱為「吠陀梵語」,相傳是大梵天王所說,故稱「梵語」,也是古印度婆羅門貴族的語言。古梵文經過長時期的演變,約西元七世紀形成了後來的「天城體」(Deva nagari)梵文等,也就是現今學術上的梵文。 
        佛陀傳法大多使用各地方言俗語,故佛教經典用的佛教梵語,是根據古代北印度方言、古梵語、巴厘語(南傳佛教聖典《阿含經》用語),及其他印度方言發展而成的,是佛教教團之特殊宗教語言。佛教梵語稱為「悉曇」(Siddhām),或「悉曇體」(Siddhānta)。意為成就吉祥,亦譯為遍施普度等。因為傳為梵天「波羅賀摩」(Brāhmā)所造,故亦稱梵文為「梵」(Brahman),清淨之義。
        現在的印度的印地語(Hindi)、旁遮普語、孟加拉語等,都也從梵語發展的,古代受佛教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如印度尼西亞語馬來語等,其語言中都溶入了很多梵語,甚至印尼航空公司的名稱 Garuda,就是天龍八部中的「金翅鳥」,等等都是原自梵文。 
        「巴利語」也是原自古老的印歐語系,是古印度比較平民化的語言文字,據說釋迦世尊當時是用巴利語傳佛法,故原始佛教的《阿含經》便是以巴利文記錄的,至今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南傳佛教地區,尚以巴利文為佛教語言。
       悉曇字母及單字的教材,未成章句,是初學梵文的啓蒙教材,稱為「悉曇章」(Siddhirastu),是《涅槃經》所說的「半字」。而複合字母成的詞句及文章,稱為「毘伽羅」,是《涅槃經》所說的「滿字」。「悉曇體」佛教梵語,英語稱 Sanskrit  或 Buddhist Sanskrit,而英語稱為 Classical Sanskrit 的,是學術梵語「天城體」。  
        因為精通古梵文的人不多,故在各經典上的所謂「梵文」,都是以通用的二十六個羅馬字母加上拉丁文的符號,如 ā ī ŗ ļ ņ ñ ş ś ţ ū 等等拼音而成。但不論加任何符號,基本上僅能做到拼出近似梵音而不可能完美準確,既然如此,除了其中較特殊的,如在字母之上加一橫者,如 ā、ī、ū 表示長音外(一般拖長至一倍左右,在字尾可隨意拖長),其他對不通梵文者幾乎「近似」到毫無分別的符號,根本沒有保留的必要,持別是某些可以直接用復合字母表示的,如 ŗ 念成 ri,ļ 念成 li,ś 念成 sh 等等,何不直接用復合字母表示,使大多數人都能讀懂?所以我僅保留字母之上加一橫的符號,或能用復合字母的盡量用,其他的都不隨俗了。(以上拉丁字母,因為上或下加有一些符號,通常會被電腦視為亂碼,故有時在電腦上不得不用不加符號的字母。)
        弟子略懂印度尼西亞語,印尼古時是佛教國家,印尼文中有不少術語單詞,是來源自古印度的梵文。在讀經論時常發現拉丁文拼音的「梵文」,和印尼文是相同的。例如 guru 老師、naga 大象、manusia 人類、panca 五、bumi 地、deva 天、rasa 味道、vihara 寺院,等等等等。所以使我感到親切和興趣,記錄下來以備參考。
        「咒」最講究音聲,用羅馬字母拼註梵音,主要是使所誦咒語更為準確些,加大量符號只能使人望而卻步,對一般學佛者沒有好處。而且用羅馬字母拼出來的,嚴格來說僅可稱為「梵音」,也就是「梵文拉丁拼音」而不是原「梵文」,但為了隨俗,惟有在羅馬字母拼音前,稱以下「梵音」為「梵文」或「梵語」吧了。
        兩千年來的漢譯佛經論典,既是不同朝代又是不同的譯經家,而那些譯經家大多數又不是漢人,所以出現了不同的經論往往用的漢語詞不同,我們漢語又不是用字母拼音的,使我們後代人不知如何是好。
        幸好古人發明了用拉丁字母來拼音古梵文,所以起碼在某些字詞,有「梵文」的我們可以照那梵文的拉丁文拼音來讀,不要用那中文。沒有的就只好讀那中文了。
        每個詞語後面的羅馬字母拼音,除非有署明是巴利語(巴)、英語(英)或藏語(藏)的譯音,否則都是梵語的譯音。有些論著中把那些羅馬字母拼音,說成是「梵文」,其實梵文不是用ABC字母的。因為中文並非拼音文字,以漢語音譯梵文不很準確,而懂梵文得的人又少,漢譯經論中為讓眾多人看得懂,就用羅馬字母加上拉丁文符號拼出梵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