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1日 星期四

[點燈]-經文中名相[之一]

N16-      經文中名相[之一]
                            ── 行者 果燦 ──

        《大般涅槃經》卷七中一段經文:

        「我亦不聽常翹一腳。若為法故聽行住坐臥。又亦不聽服毒斷食五熱炙身。繫縛手足殺害眾生方道咒術。珂具象牙以為革屣。儲畜種子草木有命。著摩訶楞伽。若言世尊作如是說。當知是為外道眷屬。非我弟子。
        我唯聽食五種牛味油蜜等。聽著革屣憍奢耶衣。我說四大無有壽命。若有經律作是說者。是名佛說。若有隨順佛所說者。當知是等真我弟子。若有不隨佛所說者是魔眷屬。若有隨順佛經律者。當知是人是大菩薩。」

        古時漢譯佛經的譯經師,大部份都是來自西域的高僧,雖然漢語不是他們的母語,但他們對佛學有很高深的修為,悟性境界一般都很高,所以通常譯出佛經中的術語名相,用詞的意義很形象到位。
        就如「趣」字,在博客上有博友問,為什麼不用「趨」而用「趣」。雖然意思通常指「去向」,但因為佛法是修「心」,所以都用「趣」而不用「趨」。
        下面就上所舉經文中的術語名相略談一談。

        「」:佛經中通常把「許可」,「同意」譯成「聽」而不用「許」或「允」等,其實是一種方便法。這「聽」部份含有不得己之意,「任憑」之意,特別在食物和衣作方面,指並非絕對的硬性的規定。
        例如為了慈悲心和清淨心,行者都不應食肉,這在世尊後期的經典中都有提到。例如《涅槃經》卷三有「善男子。從今日始不聽聲聞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時。應觀是食如子肉想。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如來不聽食肉。善男子。夫食肉者斷大慈種。迦葉又言。如來。何故先聽比丘食三種淨肉。迦葉。是三種淨肉隨事漸制。」
        「隨事漸制」是因事(針對當時的條件)漸次而製戒,因為世尊住世時的古印度,修行人都是托缽化緣乞食以自活,加上修平等心,所以施主供養什麼就吃什麼,不可以有所選擇。所以不得不定了「三種淨肉」等等的方便法,也有穿著皮製品的衣服鞋子,如「著革屣」「鹿皮衣」等的記載。但那應該不是硬性的規定,並不是非用不可的,故用「聽」字。

        「常翹一腳」:也就是所謂「翹二郎腿」的陋習,這是有關威儀的問題,在《涅槃經》中說:「若有說言佛聽比丘常翹一腳……如是等輩如來悉聽出家為道,是名魔說。」「翹二郎腿」是一種慢心的表現,而翹腿又抖腳,是一種「敗相」,中國古訓說:「男抖貧女抖賤,腿搖福薄又財散!」

        「五熱炙身」:此是苦行外道之法。指四面火聚。再加頭上有日(太陽)。故云「五熱炙身」。

        「摩訶楞伽」:這和「革屣」一樣是用來「著」的,也就是「穿著」。「革」是動物的皮製品,「屣」是鞋子。「摩訶楞伽」還未搜尋到確實的解釋,但「楞伽」有說是指「顏色」,所以「摩訶楞伽」可能是指有鮮豔色彩的衣服,布料等。佛制規定修行人著「染衣」,也就是顏色不鮮豔的衣,施主的供養是種福田,所以如果施主供養了鮮豔的布科,也不好拒絕,通常拿回來都用植物的漿汁染成不鮮豔了就可用。

        「憍奢耶衣」:憍奢耶 kausheya,憍奢耶衣是野蠶繭製作的絹衣,亦譯為蟲衣、蠶衣。早期的比丘是可以穿著憍奢耶衣的,但此種絲絹不僅比較名貴,殺蠶取繭也失慈悲心,比丘乞此種衣引起反感,所以佛陀制戒,在《十誦律》規定不能以新憍奢耶作敷具,若作之則犯尼薩耆波逸提罪。 此「敷具」,經論指是三衣。經中所說:「聽著革屣憍奢耶衣。」那也是方便法。

        「五種牛味」:指牛奶以及牛奶製成的共五種食品。包括牛奶(乳)、酪、生酥、熟酥、醍醐。《涅槃經》卷八說:「因乳生酪。因酪得生酥。因生酥得熟酥。因熟酥得醍醐。」

        「油蜜」:就是蜂蜜。五種牛味及油蜜,當時是佛「聽食」的。故經中說:「我唯聽食五種牛味及油蜜等。」
        另外經論中常提的「蜜石」的「石」,是指「藥石」,也就是藥用食物。因為修行人把肚餓吃飯當成醫「飢病」,故食物稱為「藥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