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2日 星期一

[點燈]-根器与盡未來際

P18-         根器与盡未來際
                              ── 行者 果燦  ──

        聖嚴師父說:「善根與業相關,但不盡相同,它說明一個事實,如果曾在往昔修行,即是播下了一粒種子,那今生便會對修行有興趣,或修行能得力。通常我們把遇見明師修行得力,或速解法義歸因於善根,意思是一個人在前生曾經修行,而且發願來世要精進地修行。所謂的『因緣巧合』是指過去生與人結了善緣,而今成熟。每個人在過去生都做過好事結過善緣。有些人不去培育長養它,那它就不會成熟或浮現。其他的人長養它,它就會孕育成形。我盡心盡力地使自己再恢復出家身,與我的宿世善根及過去生所發的願有關。因為我的願力強,過去生也結下善緣善行,因此因緣能夠成熟。每個人都有這種善緣與善行,但如果他們的願力弱,就不會那麼快地成熟了。」(雪中足跡)
       (師父所指「再恢復出家身」一事:聖嚴師父1930年在江蘇南通出生,1943年在南通狼山廣教寺出家,後來為東渡台灣不得不離開僧團,1959年臘八在臺灣東初長老門下再次剃度。)
        此「根」(Indriya),指內在的天性條件,有生長之義,故稱為「根」,是指「根本」。悟道能力的敏銳程度,根本的性質,故稱為「根性」「根器」。因為「根性」不僅是當下的,而是包括累世的,故並非世俗的所謂IQ「智商」。一個人「根性」的強弱,除了視現世的業緣機遇外,最主要是還有宿世的業緣,故稱「根機」。根性劣或根機弱者是「鈍根」(Mridu-indriya),「鈍」指愚鈍。根性敏銳或根機強者是「利根」(Tiksa-indriya),「利」指銳利敏捷。
        前世修了善業集了德,必然在現世得到福報,從佛教的修持上說,便是「善根」。例如釋迦世尊住世時,不少佛的弟子,能憑佛的一句話或一件突然的事件而開悟,證入聖位,我們說他們「根機深厚」,他這根機根性便是宿世修來的。現世的凡夫,除極個別者外,一般已不可能知道他自已前世做過什麼,但我們此世學佛修善業,必然會為未來種植善根。特別是在此世發菩提心,受了盡未來際的「菩薩戒」,種下善因,必然會為來世修得深厚的善根之果。 
        善根之根機根性,加上受教法之因緣,稱為「機緣」。佛菩薩度衆生,是根據衆生的不同根性應機說法,稱為「投機」。
        〈輔行〉說:「一期為壽,連續曰命,一期連持,息風不斷,名為壽命。」「盡形壽」是指盡此一生的壽命,僅止於此一輩子,如皈依「三寶」受「五戒」等,此生命終則捨戒。「盡未來際」卻是生生世世的,如受「菩薩戒」等,此生命終不捨戒,直到成佛。
        聖嚴師父說:「菩薩戒不是『盡形壽』受持,而是『盡未來際』受持,所以命終不捨戒,菩薩不拒性別與變性之人,所以二形不失戒。……菩薩戒一經受得之後,從生至生直至成佛,都是永遠隨逐的,因為戒體是一種無形狀無表象的無漏色法,當它一經薰上了我們的本性理體之後,只有被遮沒的可能,卻沒有失落的可能了。所謂犯了重戒失戒,那祇是因受惡法陰影的遮沒而失去了戒體的功能,並不即是戒體從我們的本性理體上失落,……正因為菩薩戒是盡未來際受持的,轉生之後,多數的眾生雖已不再記憶曾經受戒,雖其功能或已隱沒,但其戒體仍然存在性體之中,所以仍可遇緣而『增受戒』,如果轉生無緣再受,乃至也不記憶曾經已受,這一戒體的功能,必將仍有顯現的機會,所謂善根,這也正是善根的一種。」(戒律學綱要P396 )可見皈依受持「菩薩戒」,是培植善根的最佳最直接的方便。
        〈大乘大義章〉說:「佛得一切智慧,其智不可思議,若除諸佛,無復有人,如其實理,盡能受持。是故,佛佛隨眾生所解,於一義中三品說道。為鈍根眾生故,說無常苦空,是眾生聞一切法無常苦已,即深厭離,即得斷愛得解脫。為中根眾生故,說一切無我,安穩寂滅泥洹,是眾生聞一切法無我,唯泥洹安穩寂滅,即斷愛得解脫。為利根者,說一切法從本已來不生不滅,畢竟空如泥洹相。是故於一義中,隨眾生結使心錯,便有深淺之異。」(第十四章)
        故佛陀在《金剛經》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也就是說,此人宿世已在無量佛所,聽法持戒修福而種下甚深厚善根,得無量功德,故今生能聞《金剛經》的章句而生信心。
        〈義章〉所說:「於一義中三品說道」的「一義」,指諸法實相之理。「三品」指「鈍根」「中根」「利根」三個品位,佛分三個品位層次來說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