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4日 星期四

[點燈]-煩惱

N4-               煩惱
                              ── 行者 果燦  ──

        〈大智度論〉說:「煩惱者,能令心煩,能作惱故,名為煩惱。」「煩惱」(Klesha)是無始以來,無明愚癡所引起思想行為上的煩心惱身。最根本的煩惱是「貪、瞋、痴、慢、疑、見」,是無始以來俗欲所引起的煩惱,稱為  Mūlaklesha「根本煩惱」或「六根本煩惱」。「貪」是貪欲;「瞋」是怨恨、惱怒;「痴」是愚昧、無明;「慢」是傲慢、輕慢;「疑」是懷疑、不信;「見」是違背因果法則和因緣觀念的見解,是「我見」,是指非佛的邪見。其中貪瞋痴是根本煩惱中最劣之禍,故稱為「三毒」。  
        由根本煩惱而引發的其他種種煩惱稱「隨煩惱」。因煩惱能障礙和迷惑佛道,故亦稱為「障」或「惑」。〈俱舍論〉說:「諸境界中,流注相續,泄過不絕,故名為漏。」因煩惱是經六根滲漏而入的,所以稱為「漏」(Āsrava),故斷盡一切煩惱稱「漏盡」。「煩惱」是由六塵而起,猶如灰塵那樣能遮蔽自性,故《壇經》稱為「塵勞」。煩惱能纏縛自心,故亦稱「纏」「縛」或「結縛」等等。
        天台宗把煩惱分成「見惑」「思惑」「塵沙」和「無明」四類。聖嚴師父以菩薩階位解釋天台別教說:「十信位伏思惑,初住斷見惑,二至七住斷思惑,八、九、十住斷界內塵沙,十行斷界外塵沙,十回向伏無明,初地至十地分斷十品無明,等覺斷一品無明,佛位斷無品無明。」(漢藏同異P27)此處的「塵沙」,形容其數多如塵沙。天台的「塵沙惑」和〈唯識論〉的「所知障」及〈俱舍論〉的「不染污無知」是同義而異名。「無明」指所知障的法執,天台宗稱「微細無明」,唯識宗稱「習氣」。
        唯識學派把煩惱分成「煩惱障」(我執)與「所知障」(法執)二障,聖嚴師父解釋說:「小乘羅漢唯斷煩惱障,大乘菩薩具斷二障,此二障各有分別及俱生二類,初地前伏分別二障的現行,初地開始斷二障種子,二地至十地,地地漸斷俱生所知障,至第八地斷俱生煩惱障。分別俱生的二障習氣,初地以上漸漸斷,登佛果位,一時斷盡。」(漢藏同異P28)「分別」和「俱生」是「分別起」和「俱生起」之略。「惑」有两種起因,由邪師邪教邪思惟而起的稱為「分別起」;此外,俱有因而互為果的稱「俱生起」。
        〈俱舍論〉說:「若法更互為士用果,彼法更互為俱有因,其相云何,如四大種更互相望為俱有因。」由物欲所引起的困惑稱「煩惱障」或「惑障」,主要指貪瞋痴等煩惱;由世俗無明邪見引起的精神困惑稱「所知障」,主要指懷疑和不正見。其中貪瞋痴慢疑為「五鈍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為「五利使」,合稱「十使」或「十隨眠」,是十根本煩惱。
        生死和涅槃,煩惱和菩提,兩者本是相對的,但沒有生死就沒有涅槃,沒有煩惱就沒有菩提,就好比沒有男人就沒有相對的女人一樣。煩惱必定有個相對的對像,否則「煩惱」就不成立。故聖嚴師父說:「不要討厭煩惱。沒有煩惱則不需要有智慧,也不知智慧是什麼。(修行或念佛時)發覺當下的煩惱是煩惱時,就已不是煩惱。修行時才能發現有煩惱,修行者隨時警覺有煩惱的暗流在心中時起時滅,而注意不為煩惱所轉。……有清淨的正念,才能發現自己有煩惱的邪念。修行的人不要怕有煩惱妄念或邪念。有一自我中心做主宰,當自己發現有邪念時,這邪念已不存在。」(禪與悟P2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