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3日 星期二

[點燈]-世間-出世間-世出世間

P25-       世間-出世間-世出世間
                                     ── 行者 果燦  ──

        「世」是世俗,是過去現在未來之時遷。「間」是間隔。「世間」是指在世俗間隔界限之間。「世間法」是指三界的生死法,一切有情非情因惑業之因緣而生,都是有漏且無常,故稱「世間法」。與之相反,出離三界,不生不滅,入於涅槃之法為「出世間法」。就「四諦」而言,「苦、集」是世間法,「滅、道」是出世間法。 
        《華嚴經》〈十無盡藏品〉:「何等為世間法。所謂色受想行識。何等為出世間法。所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在「世間」稱為「入世」,也就是指在人世間,在三界之内。而解脫生死,出離三界,達到涅槃,稱為「出世」。「世出世間」就是「世間」和「出世間」,也就是在「人間」和人間以外的空間境界。菩薩解脫了生死,出離三界,進入涅槃,但又到人間度眾生,故說菩薩是「世出世間」的。
        聖嚴師父說:「通常人認為佛教是出世的,學佛的目的就是達到涅槃離開生死。其實,以小乘佛法來說,並非不管人間生活即可達涅槃,而大乘佛法更是以入世達成出世目的。要出世必先把人間的道德完成,才能達到出世的目的,不可能作為人的標準還不夠,就能進入涅槃境界。因此,佛教修行的層次,必先從人的標準開始,然後達到生天的標準,再進一步出生死,而能離開生死的三界進入涅槃。有進入涅槃的能力,才能更積極地行菩薩道。所以,修行是從人開始,即使有能力進入涅槃的境界,還是要回到人間普度眾生,才是真正佛教的目的。」又說:「在佛教中,出世的目的是在於入世,如果没有出世的條件,入世不能很徹底,因此菩薩必須具備出世的能力,然後再做入世的事業。」(禪與悟P229-232)
        由此可知,我們修菩蕯道就是修菩蕯所行,起碼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慈悲為懷,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如果做「人」都不夠資格,偷搶拐騙不孝,就自吹可「升天」或「成佛」,那不過是自欺欺人的「大妄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