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2日 星期一

[點燈]-執著和罣礙

P19-             執著和罣礙
                           ── 行者 果燦  ──

        《心經》中有一段說:「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這「罣礙」是牽掛障礙,就是「執著」。
        「執著」是固執於某事物而不動不離不捨,在見解而言稱為「執見」。佛教修行的目的是在破執,是在解脫生死煩惱。要解脫煩惱首要是「破執」。佛教認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萬法皆空」,凡夫因無明愚痴,執著五蘊執著邪見,故無法解脫自在。「修行」並非只在行式上,也不僅在認識上和在學識上的理解,而是在體驗,在實踐中的覺悟。
        聖嚴師父說:「以理解的態度和方法看佛經,得到的只是知識,不是無漏的智慧……只有以體驗的態度來看佛經,無著的智慧才會自然的成長。」(心的經典P17)
例如殺生是大戒,佛教是禁殺生的,但不禁食肉,南傳和藏傳佛教徒並不禁葷腥,特別是南傳佛教,他們至今乃過沿門托缽的生活,施主供養甚麼就要接受甚麼,廣結善緣一律平等,有所選擇就違了「平等心」,就有「分別心」。但從慈悲的角度,食素可避免殺生,是應該鼓勵的。但如「五辛」等葷菜,熟食據說會生婬,生食口有刺鼻辛味,會引起口臭,為了不使聽經的靈界眾生起瞋,在誦經之前應該避免。但食五辛僅屬「輕垢罪」,並非大罪。
        據報上載,1992年台灣有位八十三歲的老尼,因誤吃了信徒用蒜頭當佐料炸的蠶豆酥,認為「千年道行一朝喪」,三日後抱憾而終,據說臨死前在遺書上寫了「蠶豆」二字,對誤食葷辛耿耿於懷。如果報載是實,她應該遺憾的是修行了幾十年還悟不透「執著」兩字,那更應該遺憾。「五辛」並非毒藥,誤食不會中毒,也不用「殺生」。只要心中無五辛,「誤吃」不應如此執著。  
        《壇經》中載:六祖惠能大師南隱之時,為避惡人搶奪衣缽信物,曾避難獵人隊伍中長達一十五年。獵人以狩獵為生,每天當然免不了吃肉,當時大師雖未出家,但堅守殺生戒,故「以菜寄煮肉鍋」「但喫肉邊菜」。這充分顯示大師「心無罣礙」,不執著於生活條件,「但喫肉邊菜」也因此成了不執著時俗的名言。如果六祖「執著」不化,後來就不會有「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並於「曹溪」創禪宗頓教,我們也沒有受益《壇經》之緣份了。六祖是聽了《金剛經》中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這個「住」字,指的就是「執著」,也就是有「罣礙」。
        「破執」是破掉一切「我執」和「法執」,但修持本身也是一種「執著」,在未成佛道之前,當然要持戒,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要持大悲心要有出離心,否則就是因果顛倒,是斷滅的邪見。聖嚴師父說:「凡是心裏有計較,有執著,不管計執有還是無,都是罣礙。」(心的經典P141)心無罣礙,無牽無掛,就能「無有恐怖」,就能明心見性,顯出佛心。
        「恐怖」是驚恐怖畏,是因為沒有安全感。不僅凡人遭遇危難災厄,面臨病苦死亡會感到恐怖,天魔外道聽聞佛法,感覺受到威脅了,也會恐怖。俗世的俠義烈士或所謂亡命之徒,為了他們的信念,可以「置生死於度外」,但除非如「阿Q」式的人物,也並非真的不恐懼死亡。一個離欲超脫心中已無牽無掛的聖者,已出離生老病死,自由自在,那才真正的「無有恐怖」了。
        智者聖者的「超脫」,並非凡人的「看化」,「看化」是消極的,失望的灰暗的。「超脫」是因為「諸漏已盡,生死已了,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無牽無掛了,真正「心無罣礙」了。 
        「罣」字讀「掛」音,「罣礙」是牽掛障礙,在佛教就是指「執著」,是固執於某事物而不動不離不捨。或可解釋成對某事放不下,老牽掛著。「破執」也就是要放得下,破除掉執著,執著什麼?就是人類無始以來的一切,愛、恨、情、仇等等,一切的一切,甚至你的學問知識等,都放下,到那種境界,就是《心經》說的「心無罣礙」。因為「心無罣礙」無牽無掛了,就能「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就能明心見性,顯出佛心,開悟而解脫生死了。
        故六祖惠能教我們:「不思善,不思惡。」就會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也就是顯現了佛性。佛法認為一切是「相由心生」,凡夫把宇宙的規律給顛倒了,所以說,到那種境界是可以「遠離顛倒夢想」了,可達到「究竟涅槃」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