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2日 星期二

[點燈]-唸咒主要是持心

S13-          唸咒主要是持心
                                       ── 行者 果燦  ──

         講到唸咒持咒,想起二十幾年前我初學「大悲咒」時,那時還流行卡式錄音帶。我一心想學梵音的大悲咒,找遍所有書店影音店,不是普通話就是閩南話錄音。某些標名「梵音」的都是用中文音譯成的所謂「梵音」來唸的。偶然找到一部用拉丁文拼音的,原來是一位日本學者所唸,和中文對照,不僅錯漏,聽起來還像唸日語。
        後來香港一年一度的「書展」,我走遍佛教書店的攤位,還給一位店員教訓我有「分別心」。依他所說,你找到什麼就該唸什麼,否則就是有「分別心」,把初入佛門的我搞到莫明其妙。我當時想,如果他的論點能成立,當年玄奘法師就不應該遠去印度求經,否則他「就有分別心」了,是否如此理解?
        我就帶著「不死心」,終於找到自認為較準確的以拉丁文拼音的「大悲咒」,背誦下來,每天誦持至今。近年從網絡上搜尋到一位印度大學教授以梵音唸誦的「大悲咒」,發現和我原來唸的在發音上,是有些微差別,他是印度大學教授,當然是以他的為準,但我已誦持了二十幾年,沒什麼不妥,就照唸下去。但從學術上來要求,是應以那教授的為準的。    
        「咒」是用於「誦持」的,不是用於「讀」的。「讀」是為分析瞭解書本文字的意義,「讀經」是為理解佛法,「誦經」是為通過佛菩薩的本誓願力,通過經文的法力來修行受持。所以「咒」不要強求「註釋」,因為咒是佛菩薩的秘密語,故並非凡人所能明瞭,當你修至佛菩薩那種境界之時,自然會一目瞭然。(可參見S5之〈咒与陀羅尼〉)
        不是有一則老婆婆唸咒數豆的故事嗎?(用豆來數唸咒的次數),阿婆不識字,所唸的「咒」發音並不準確,但她心誠,唸咒出自內心,日子有功,所以感應了佛菩薩的本誓願力,到後來她每唸一句,豆自動從一只碗跳到另一只碗,幫助她數數。有一次,一位借宿的比丘聽到她唸咒,教她糾正了發音。當她以新學的發音唸咒以後,因為有了分別心,豆反而不會自動跳過碗了。
        藏傳佛教也有一則類似的故事:據說十二世紀的古西藏,曾經有一位專修「普巴金剛密法」的大修行人,名叫「固青達查華」,他手持「普巴杵」法器,可以在持咒時,以神通力用「普巴杵」在岩石上輕易刻寫《普巴金剛真言》的咒文,堅硬的岩石在他的「普巴杵」下好像豆腐一樣,任他刻畫。有一次,他遇見薩迦派五祖之一的「薩迦班智達」大師,大師指出他的真言發音有誤,教了他正確的讀音。在他開始以標準的發音持咒後,卻發現他的「普巴杵」再不能在岩石上寫字了。當他集中心力再以過去的發音持咒,「普巴杵」又切石如泥了。據說「固青達查華」當年刻寫在岩石上的真言,現在在西藏還能找到,成了藏人朝聖之地。這故事說明了持咒主要是持心。
        這些故事並非說正確的發音不重要,咒語當然是最講究發音的。但兩千多年傳承下來的咒語,時代的演變和各種族的口音皆不同,當然不可能和佛世尊當年所傳絲毫不差,但持咒主要是「持心」,對佛法是要有絕對的信心,不能有絲毫的懷疑,否則那才叫做有了「分别心」,有分别心修行就不會有成就。《六十華嚴經》〈賢首菩薩品〉說:「信爲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
        兩千多年時空的傳承,咒的發音雖然和原梵音會有了些差別,但歷來的祖師們是持誦了數以億遍的,祖師們的功德法力已儲存了非常的深厚,像以上所舉「固青達查華」法師所持那樣,雖非「正音」,但已擁有強大的感應法力。所以如果我們所持是師父親傳的,那最好是依師父的發音去誦持,這樣在我們自己未能建立起自己個人的功德場之前,已可感應到歷代祖師的功德而得益;但如果不是受自師父的親傳,建議盡量依原梵文的發音學,這樣才最接近原佛陀的教法,自己的功德場就由自己努力從頭修起。
        持「咒」既然以「心」為主,更加不可以任意亂改,近年流行唱佛梵唄,很多人把經咒編了曲來唱。唱誦得好的,能使聽者生起對佛菩薩的敬仰之心,會對佛教產生信心當然好,可是任意删增咒語,那就並非好事。例如有人把六字大明咒的「唵嘛呢叭彌吽」,改成「唵嘛呢嘛呢叭彌吽」,把佛菩薩的秘密語當作流行曲來唱,已經不妥,任意亂改更是成了褻瀆,是不如法的。
        佛法是「心法」,持咒是「持心」,持戒也是「持心」。六祖惠能大師當年「但喫肉邊菜」,也就是「持心」。聖嚴師父曾引《未曾有因緣經》所舉衹陀太子飲酒故事:衹陀先受五戒,後聞十善,因五戒中有酒戒而十善中無,衹陀身為太子,王宮中宴請賓客離不開酒食,所以他請求釋尊準許他,捨去先受的「五戒」改受「十善」。當釋尊知道太子能做到「得酒念戒」,未因飲酒放逸而造惡,說:「善哉善哉,衹陀!汝今已得智慧方便,若世間人能如汝者,終身飲酒有何惡哉。如是行者乃應生福,無有罪也。……若人飲酒不起惡業,歡喜心故,不起煩惱;善心因緣受善果報。汝持五戒,有何失乎。」(菩薩戒指要P22)這並非說五戒中可捨酒戒,而是說,酒戒僅是遮戒,犯不犯戒在於「心」,能「得酒念戒」,念念不忘戒,雖偶而飲少量酒,「無有罪也」。
        同樣的,「殺生戒」也是「持心」,「戒殺」是從慈悲心出發,故戒殺除了「戒止」,更要救生放生。「放生」是為救危厄眾生於苦海,並非為做給他人看的,更不是為求回報。只要心存慈悲,救得一個是一個,盡自己一分力,為救活任何生物而法喜充滿,一心只想眾生得生存,所以不求自己得任何好處,那才是「無畏施」。
        「心向」非常重要!持戒時是如此,救生時是如此,持經咒時更是如此!整個「心向」都處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之中,不用去考慮何時開悟,順其自然,該開悟時自然會開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