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6日 星期一

《佛教入門-下篇》6-在觀世音菩薩的恩光之中

6-                   在觀世音菩薩的恩光之中                    
                                        ── 釋  聖嚴  ──

        前  言

  今天是觀世音菩薩的聖誕日(古曆二月十九日),所以向諸位介紹偉大的觀世音菩薩。這對聖嚴本人來說,尤其感到無限的親切和無限的讚仰,因我自幼至今,無一天不是沐浴在這位大菩薩的恩光之中。
  我生而病弱,由我母親虔信觀音而得不死。我的兄姊皈依理教,我也參加過理教的法會,理教雖非正宗的佛教,理教的信仰中心「聖宗古佛」,其實就是觀世音菩薩。我在童年出家時的江蘇南通狼山,其所奉的大聖菩薩,原係唐高宗時代由西域來華的一位高僧,名叫僧伽,據宋高僧傳的記載,他曾現十一面觀音像,所以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我少年時很笨,雖不像佛世的周利槃陀伽,佛經說他三個月誦不會一首偈,教他掃帚兩個字,記住了掃字便忘了帚字,記住了帚字又忘掉了掃字,但他畢竟由於佛陀的有教無類而證到阿羅漢果。

        可是,據我母親說,我到了六歲才會講話,到了九歲才開蒙讀書,當我十三歲出家之際,僅僅是個初小四年級的小學生;可是,出家之後,師父講給我聽的第一個故事,便是向觀世音菩薩求智慧得智慧的事例:宋朝的永明延壽禪師,因修法華懺法二十一天,夢見觀世音菩薩以甘露灌其口,便得無礙辯才,他著有《宗鏡錄》一百卷及《萬善同歸集》,乃為佛教史上的不朽名作,他的地位之高因此可見。所以教我每天早晚,至少要拜二百拜的觀音菩薩,我照師父的教導拜了半年多,邊拜邊作觀想:觀音大士手執楊枝,以甘露清涼淨水,灑在我的頭上,因此,我對厚厚的一本禪門日誦,在數月之間就背熟了,當時連我自己也有點意外地吃驚。後來我到了上海,狼山的下院大聖寺,天天做經懺,適巧靜安寺創辦佛學院,現在我們善導寺的監院妙然法師及知客守成法師,也是當時負責院務及管理的人員。我要求師長上人送我去求學,上人則說我的程度太差,縱然送我去了,第一是考試不會錄取,第二是即使錄取了,我也聽不懂課。我在失望之餘,每天夜裡起來禮拜觀音世菩薩,過了半年,我終於達成求學的目的,做了靜安寺佛學院的插班生。這使我又是一次意外的欣喜。
  民國三十八春天,在共匪造成的大動亂的局面之下,我加入軍隊到了臺灣,以我當時的身體狀況,有的同學認為不消三個月,就會在軍中拖死,但在我的心中始終沒有離開觀世音菩薩,往往利用行軍及晨操跑步的時間默念觀世音菩薩,所以我也經常都在觀世音菩薩的慈光照顧之下。軍中一住十年,最後退役,隨東初老人重行出家之後,我的願望是求菩薩賜我一個靜修用功的道場,所以天天禮大悲懺,念觀音大士聖號,當時有幾個朋友都認為我的願望是注定要落空的,在臺灣這個地方,有一些長老上座,要求一個理想的用功之所尚不容易,何況我是一個初出家的人呢?當時我對臺灣的佛教界,可用「人地生疏」四個字來形容,在無從找人資助道糧,也無從探聽何處容我安身靜修的情形之下,竟由於浩霖法師的偶然介紹,以及悟一法師的從旁協助,使我認識了高雄山區美濃鎮的兩位尼師,因此去朝元寺一住就是六年多,若非悟一大和尚把我請來本寺,我尚可以在那裡繼續掩關下去。
  由於我自己如上所說的經歷,我對觀世音菩薩的有求必應,那是深信不疑,也是感恩不已的。

  
觀世音菩薩的出典

 
  現在我們再從藏經中檢閱關於說到觀世音菩薩的許多資料。釋尊化世之際,在各大乘經中,說到諸大菩薩之處極多,就以佛在靈鷲山的法華會上,便有八萬多位大菩薩,重要的也有十八位,觀世音菩薩是十八位大菩薩之一,但是,在印度、在西域、在越南、在日本、在韓國,特別重視觀世音菩薩的信仰,這從各地古代佛教美術的表現中,發現所有的繪畫及雕塑,以觀音聖像占有多數的比例,可以得到證明。尤其在我國,西藏的密教中心,便是觀音信仰,沒有觀音便沒有西藏的佛教。至於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臺灣等地的民間,以及南洋的華僑,他們儘管可以不知有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卻無一不信有觀世音菩薩的。所以俗說:「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可見觀音菩薩之於佛教中的地位和觀念,對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來說,他僅次於釋迦世尊與阿彌陀佛。這是由於這位大士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特別有緣,尋聲救苦,有求必應。至於這位大士的出典,反而很少有人注意了。
  雖然,信仰的本身,並不一定要理解它的道理,祇要依照佛的開示,知道觀音菩薩是有求必應的,救苦救難的,信仰他而祈求他,你就可以得到靈驗。但是,信仰的維繫和發揚,必須要有事實的例子及理論的基礎來支持。所以今天我才選擇了本題,來向觀世音菩薩的諸位弟子們介紹,便得已經信仰的人更加虔誠,也使尚未信仰的人趕緊信仰。
  觀世音菩薩在梵文佛經中稱為「阿縛盧枳帝濕伐邏」(Avalokitesvara),在中文佛典中的譯名,有好幾種,竺法護譯為「光世音」鳩摩羅什的舊譯為「觀世音」,玄奘的新譯為「觀自在」,中國通用的則為羅什的舊譯。我們中國人好求簡約,一般略稱為觀音。但照梵文原義,尚可譯作「觀世自在」、「觀世音自在」、「闚音」、「現音聲」、「聖觀音」等。
  我們中國通常多用觀世音來稱這位大菩薩,主要原因是由於《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品<普門品>的盛行,我國通行的《法華經》,即是鳩摩羅什所譯。至於<普門品>的盛行,最早是由五胡亂華時代的北涼國主沮渠蒙遜害了一場大病,正在群醫束手,百藥罔效之際,有一位來自印度的譯經法師曇無讖,勸他至誠讀誦<普門品>,即可消障除病,能使身體恢復健康。沮渠蒙遜就遵照曇無讖法師的指示去做,真的使他那場怪病,不藥而癒。因此,不但國主教令國人讀誦<普門品>,很多人也自動地讀誦<普門品>了。所以,《法華經》是經中之王,<普門品>又是《法華經》中與我國最有緣的一品。
  我們再來介紹觀世音菩薩的意思,可有兩種解釋:(1) 是《楞嚴經》卷六所說這位菩薩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聞,而是向內自聞耳根中能聞的聞性,由此做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不若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別聲音,致受外境例如讚歎或誹謗的所動,生起貪瞋愛惡的煩惱,促成殺盜淫妄的惡業,再受輪轉生死的苦報,這也就是觀察分析世間音聲之虛妄不實,而能不受所動,入於如如不動的大解脫境。(2) 是《法華經》<普門品>所說的:「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也就是說,凡有眾生,若在苦惱之時,只要聽說有一位觀世音菩薩而專心虔誠的稱念觀音聖號,觀音菩薩便會立即聽到每一眾生的音聲而同時予以救濟,所以叫做觀世音。《悲華經》中也說:「寶藏佛授記云:汝觀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苦惱故,欲眾生住安樂故,今當字汝,為觀世音。」可見,《楞嚴經》是依觀音法門的自修而言,<普門品>及《悲華經》則是依觀音菩薩的度他而言。
  至於「觀自在菩薩」,是由唐玄奘的新譯,最有名也最通用的,是出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頭一句,現在流行的《心經》,便是出於玄奘的譯筆。但是,《心經》自古以來,共有七種漢文譯本,玄奘屬於第二譯,初譯則出於羅什之手,故在玄奘未去印度求法之前,他已學到了《心經》,而且對於觀世音菩薩抱有絕對的信仰心。根據玄奘大師傳中記述,他至少有多次祈求觀音靈感的經驗,例如:(1) 是當他經過八百里流沙河的時候,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只是妖魔鬼火之多,猶如天上的繁星,不知遇到了多少惡鬼妖邪,在他前後纏繞,他都以念《心經》而遣散了這些魔鬼的作祟。(2) 是當他出了玉門關,晚宿沙漠中,隨從他的胡人忽起變心,拔刀指向玄奘三藏,玄奘即時誦經念觀世音菩薩,胡人見了頓失殺心,又睡了下去。(3) 是玄奘正在橫度八百里流沙即是莫賀延磧的時候,經過了五天四夜的沙漠旅行,未得滴水可飲,他和他所騎的馬,均因缺水而倒臥在沙漠之中,奘師便在心中默禱觀世音菩薩,他說:「玄奘此行,不求財利,無冀名譽,但為無上正法來耳,仰惟菩薩,慈念群生,以救苦為務,此為苦矣,寧不知耶?」禱告之後到第五夜半,忽有涼風觸身,爽快如沐寒水,全身舒暢,眼得明朗,馬兒也能起來走了,走了十多里,馬兒忽然走向岔路,制之不住,又經數里,忽見青草數畝,並有一個水池。奘師與馬,始得救濟,重保身命,此一水草絕非原有,乃是觀音菩薩慈悲變現而來。
  為什麼觀世音又名為觀自在?根據梵文「阿縛盧枳帝濕伐邏」的原義,含有「觀照縱任」或「君主」的意思,也就是觀照萬法而任運自在的意思。現在借用太虛大師的話來作一解釋,他說:「因為觀世音菩薩有般若的智慧,照見五蘊皆空,所以能救苦救難。平常人執五蘊為世界、為我,就不能照見五蘊皆空,有自、有他、有人、有我。要能照見五蘊皆空,則人我、是非皆能消除。真正做到無人無我,則能以眾人苦難為苦難,這樣才能成為無我的大慈大悲,才能成立大公無私的偉大人格,發揮救苦救難的功用。」(《太虛全書》雜藏551頁
  實則,觀音菩薩的名字,在許多的大乘經中,都有說到。在顯教方面,例如《成具光明定意經》、《維摩詰經》、《放光般若經》、《光讚般若經》、《大寶積經》第八十二卷及第一百卷、《楞嚴經》卷六、《舊譯華嚴經》卷五十一、《新譯華嚴經》第六十八卷、《悲華經》、《地藏經》、《阿彌陀經》卷上、《無量壽經》卷下,以及《觀無量壽經》等;在密教方面,則有《金剛恐怖集會方廣軌儀觀自在菩薩三世最勝心明王經》、《陀羅尼集經》、《一切功德莊嚴王經》,《清靜觀世音普賢陀羅尼經》、《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大方廣曼殊利經》、《大日經疏》卷五、《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理趣經》、《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阿俐多羅陀羅尼阿嚕力經》、《不空※索神變真言經》等。
  由此可見,觀世音菩薩是顯密兩教共同重視,且特別尊仰的一位大菩薩。不過,在我們中國,對於《法華經》的<普門品>及《心經》,特別受到普遍的宏揚和誦持。<普門品>的內容,重在觀音菩薩的化跡示現,是對凡夫眾生在現實生活及實際苦難的救濟,《心經》則為說明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法門,是從觀照人生宇宙的緣生空性,而證入究竟理體,發出大慈大悲的救世精神。
  正由於觀世音菩薩的悲願宏深,感應廣大,故從歷代以來的佛教史傳之中,對於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及靈感事蹟,可謂俯拾即是,筆不絕書。例如《法苑珠林》、《比丘尼傳》、《梁高僧傳》、《名僧傳抄》、《唐高僧傳》、《出三藏記集》、《弘明集》、《觀音義疏》、《法華義疏》、《辯正論》、《弘贊法華傳》、《法華經傳記》、《三寶感通要略錄》、《往生集》、《宋高僧傳》、《佛祖統紀》、《說郛》、《五朝小說》、《舊小說》、《太平御覽》、《金石續篇》等書,均有關觀世音靈感的許多記載。
  又自北魏時代的孫敬德開始,依據經義,編出了《高王觀音經》,接著又出現了《觀世音菩薩救苦經》、《觀世音十大願經》、《觀世音三昧經》、《觀世音詠託生經》,其中除《高王觀音經》及《救苦經》,如今尚可找得之外,其餘的已不流傳。但請諸位不要以為這些經典係由中國人編寫的,就沒有靈驗,關於這點,我在八年以前的<今日佛教>雜誌第四十一期上就曾說過:「文字雖出偽造,諸佛菩薩聖號,卻是出於佛經,所以仍有靈驗可觀。」又例如最受我重視的一部<大悲懺>,它的全名應該是<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懺法>,乃是出於宋朝的慈雲懺主遵式大師,根據伽梵達磨所譯的<千手經>編成,我們絕不能說懺儀是祖師所編就不靈驗,事實上這是一部極其靈驗的懺法,真可做到有求必應的程度。
  正因為觀音普遍地受到廣大眾生的歡迎,中國民間,也就出現了以觀音菩薩為題材而寫的小說,最有名的便是一部<觀音得道>又名<大香山>的傳奇小說;關於這本小書,凡是略具佛學知識的人,誰都知道它的內容並非事實,它的觀點也不夠正確,但到目前為止,這本小書已被改編成好多部話劇和電影,去年香港的邵氏電影公司,還推出了一部叫做「觀世音」的影片,就是根據<觀音得道>這本小書改編的。這部小書的內容,大約是說有一位妙莊王,生了三位公主,大公主愛文才,招了一個文駙馬,二公主愛武才,招了一個武駙馬,三公主妙善愛修行學佛,仁孝貞潔,慈悲愛物,捨己為人,後來在大香山成了正果。此一傳說,原出於「汝州志」,汝州是河南省的一個地名,民國以後改為臨汝縣,唯在這部志書中所說的觀音之父,名叫楚莊王,小說中則改為妙莊王。可是這個故事為觀音感通錄等佛教典籍所不載,所以不能信為事實。但因此書在中國民間的影響力極大,至少此書的大原則,在於教導大家,仁孝慈悲,並不違背佛教。
  又因為發生在人間的觀音靈感的事跡,與時日俱增,所以就有人發心,將這些事跡編集起來,初有會稽地方的謝敦和吳郡的陸澄,合撰了<觀音驗記>,陸皋撰<續觀音應驗傳>,王琰的<冥祥記>,宋朝臨川劉義慶的<宣驗義記>,清朝的周克復的<觀音經持驗記>,弘贊的<觀音慈林集>等。近人的著作之中,則有慈航法師的<怎樣知道有觀世音菩薩>(蒐於慈航法師全集第玖冊),家師東初老法師的<救世大悲者>(六十四開單行小冊),煮雲法師的<普陀山傳奇異聞錄>,另有印順老法師在擔任善導寺住持期間的兩篇開示記錄,也很有價值,現蒐於印老的文集《頑石點頭》一書之中。此外凡是有關<普門品>的諸家講記及注釋,都錄有許多觀世音菩薩的靈感事跡。


*   *   *   *   *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