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3日 星期一

[僑網]佛典用的梵文和印尼的「外來梵語」

6-        佛典用的梵文和印尼的「外來梵語」                         
                              ── 果燦阿保 ──

        人人都知道漢傳佛教的佛經,大都是從古印度的梵文佛經翻譯過來的,但梵文梵語是什麼樣的語言文字呢?
        古典梵語是原自古老的印歐語系,是古印度書面用語,最初見於〈吠陀〉文獻,故亦稱為「吠陀梵語」,是古印度婆羅門貴族的語言,相傳是大梵天王「波羅賀摩」(Brāhmā)所造,故梵文亦稱為「梵」(Brahman),清淨之義。稱為「梵語」。古梵文經過長時期的演變,約西元七世紀形成了後來的「天城體」(Deva nagari)等,也就是現今學術上的梵文。
        但釋迦佛陀傳法,大多使用各地方言、俗語,故佛教經典用的佛教梵語,是根據古代北印度方言、古梵語、巴利語(南傳佛教聖典《阿含經》用語),及其他印度方言發展而成的,是佛教教團之特殊宗教語言。佛教梵語稱為「悉曇」(Siddhām)或「悉曇體」(Siddhānta)。意為成就、吉祥,亦譯為遍施、普度等。
        「巴利語」也是原自古老的印歐語系,是古印度比較平民化的語言文字,據說釋迦世尊當時主要是用巴利語傳佛法,故原始佛教的《阿含經》便是以巴利文記錄的。至今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南傳佛教地區,尚以巴利文為佛教語言。
        悉曇字母及單字的教材,未成章句,是初學梵文的啟蒙教材,稱為「悉曇章」(Siddhirastu),是《涅槃經》所說的「半字」。而複合字母成的詞句及文章,稱為「毘伽羅」,是《涅槃經》所說的「滿字」。「悉曇體」佛教梵語,英語稱 Sanskrit 或Buddhist Sanskrit,而英語稱為Classical Sanskrit的,是學術梵語「天城體」。
        印度尼西亞是千島之國,在群島之中居住了眾多的民族,每一族群都有其獨特的語言文化。因為島嶼的分散,古時的印尼並沒有統一的語言。到13世紀末,強大的「麻喏巴歇」王朝時,印尼的版圖大到包括現在的馬來半島在內。各島嶼間長期的交往,漸漸通用了以古「馬來由」語為主的語言,後來阿拉伯人東來,伊斯蘭教傳入,至到受荷英殖民統治後,才在通用的古「馬來由語」的基礎上,制定和統一了語言,及以拉丁字母書寫的文字,那便是現今的印度尼西亞「國語」。
        在哥倫布還未「發現」新大陸之前,甚至在鄭和下西洋之前很久很久,印尼的爪哇國大部份王國,是受古印度的影響而信仰佛教和印度教的國家。早在西元5世紀初,東晉時著名僧人法顯(約西元337-422年),到天竺求法,海路回程時,就到過當時的信仰佛教的爪哇「耶婆提國」。公元8至9世紀建於中爪哇的Borobudur「婆羅浮屠」千佛塔,和峇里人和惹日地區部份人至今乃信仰印度教,就是很好的證明。
        印尼語言中,摻雜了很多的「外來語」,其中包括印度的古梵語,中國的閩南語,和後來的蔔、西、荷、英等西方語以及阿拉伯語,顯示了印尼歷史上,很早就跟外國有交往。但影響印尼語言最早最深的外來語言,是印度人的古梵語和中國人的閩南語系。早在明朝,中國人就稱印尼語為「滿刺加國語」。西方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和英國人是遲至16世紀以後,才相繼入侵印尼群島的。荷蘭人於1602年成立「荷屬東印度公司」,正式對印尼殖民統治。
        現在的印度的印地語(Hindi)、旁遮普語、孟加拉語等,都也從古梵語發展來的,古代受佛教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如印度尼西亞語、馬來語等,其語言中都溶入了很多梵語。印尼語中,有非常多的古梵語,例如 Guru老師,raja王,guna功用、功德,naga龍,nāma名,deva天神,loka天地、世間,鬼Raksasa(羅剎),marga姓氏、地區、道,mūla根本、開始,rupa形態(色),rasa感覺、味、sama平等,vihara寺院,人類或人間是Manusya等等都原自印度古梵語。甚至印尼航空公司 Garuda,也是取自梵文,Garuda是佛教「天龍八部」中的「金翅鳥」。另一航空公司 Mandala,印尼文指教區、區域等,梵文漢譯為「曼陀羅」,意思是「壇、道場、真言、佛像、唐卡」等等,也就是俗稱的「咒」。印尼的華人老僑生都熟悉印尼的 Pancasila「建國五項原則」(信仰神道、民族主義、民主、人道主義、社會主義),此實則原自佛教的 Pancashila「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Panca在梵語是「五」。所以,在印尼文,「五官」是 pancaindera,「五胞胎」是pancakembar,「五項全能運動」是 pancalomba等等。
        現在印尼語的 tauhu豆腐,tauge豆芽,bami肉麵條,loteng樓頂等等都是來自閩南語。當然還有很多很多,以上所舉,懂印尼和馬來語的「僑生」們,是不是感到似曾相識?
        因為精通古梵文的人不多,故在各經典論典上署名的所謂「梵文」,都是以通用的二十六個羅馬字母加上拉丁文的符號,如ā ī ŗ ļ ņ ñ ŗ ş ś ţ ū等等拼音而成。但不論加任何符號,基本上僅能做到拼出近似梵音而不可能完美準確,既然如此,除了其中較特殊的,在字母之上加一橫者,如 ā、ī、ū表示長音外(一般拖長至一倍左右,在字尾可隨意拖長),其他對不通梵文者幾乎「近似」到毫無分別的符號,根本沒有保留的必要,持別是某些可以直接用復合字母表示的,如ŗ念成 ri,ļ 念成 li,ś 念成 sh 等等,何不直接用復合字母表示,使大多數人都能讀懂?所以我記的「梵文拉丁拼音」,僅保留字母之上加一橫的符號,或能用復合字母的盡量用,其他的都不隨俗了。
        「咒」最講究音聲,用羅馬字母拼註梵音,主要是使所誦咒語更準確些,加大量符號只能使人望而卻步,對一般學佛者沒有好處。而且,用羅馬字母拼出來的,嚴格來說,僅可稱為「梵音」,也就是「梵文拉丁拼音」而不是原「梵文」,但為了隨俗,惟有在羅馬字母拼音前,稱以下「梵音」為「梵文」或「梵語」吧了。
        留意!此「悉曇」有別於〈大智度論〉所舉「悉檀」。〈大智度論〉說:「有四種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為人悉檀,三者對治悉檀,四者第一義悉檀。四悉檀中總攝一切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皆是實相,無相違背。」故稱為「四悉檀」。


[留言]:

[Hml]: 很清楚又淺白易懂地把佛典梵文及巴利文解釋給我們聽,真感謝阿保兄!
在此想請教您:我們漢語翻譯有些音可能沒辦法很準,比如om,譯成「翁」,那我們應唸那個音呢?還有娑婆訶(svaha)也是,謝謝!


[果燦]:
多謝HML交流:兩千年來的漢譯佛經論典,既是不同朝代,又是不同的譯經家,而那些譯經家大多數又不是漢人,所以出現了不同的經論往往用的漢語詞不同,我們漢語又不是用字母拼音的,使我們後代人不知如何是好。
好在古德發明了用拉丁文來拼音古梵文,所以起碼在某些字詞,我們可以依那梵文的拉丁文拼音來讀。拉丁文雖然懂得的人有限,可幸印尼文和馬來文的拼音基本和拉丁文相同,所以對印馬僑生是有方便的。我們可用印尼文的拼音法去讀那「梵文」(其實是「梵文的拉丁文拼音」才對),個別拉丁文符號可照我的方法處理。
例如《六字大明咒》的前後兩個音,Om的中文音譯成「唵」,用現代的國音字母拼音是ㄢ上聲,aan音,就不同Om了。HOM的中文音譯成「吽」,國音字母拼音是ㄏㄨㄥ,hong音,也明顯不同於HOM,可見古時的注音和現今的讀音有差別,好在有那拉丁文拼音,所以我們就照那拉丁文拼音唸,就較準確,所以我說有「梵文」的照那拼音,不要用那中文,沒有的就只好讀那中文了。


[註]:本文中部份上下有符號的拉丁字母,無法顯示而成了亂碼,弟子電腦技術有限,很無奈,敬請包涵!阿彌陀佛!

                     2011- [僑友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